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甘肅父子堅守騰格裏沙漠三十余載:造林約680個足球場

2016-11-16 15:25:29|來源:中新網|編輯:李邵鵬

  中新網蘭州11月15日電 (記者 馮志軍 魏建軍)在基本生存條件都難以保障的中國騰格裏沙漠腹地,76歲的王天昌和他48歲的兒子王銀吉攜家帶口堅守了30多年,投入所有家當年復一年的壓沙造林,形成7500畝(約合680個標準足球場)沙漠“綠洲”,不僅守住了曾眼看要被風沙掩埋的家園,得寸進尺慣了的肆虐風沙亦因此止步。

  11月中旬,位於甘肅武威市遠郊的騰格裏沙漠初冬寒意漸濃,王天昌多年養成的習慣仍“催促”著他每天必須要在由梭梭、紅柳等沙生植物組成的“林間”巡視一圈。“這麼多年朝夕相處慣了,每天不挨個瞅一眼,就覺得空落落的。”腳步有些蹣跚的王天昌每天需為此付出六七個小時。

  在沙漠邊緣一片林木較密的空地上,幾年前建成的幾間瓦房是王天昌一家人治沙造林的“給養站”,房屋周邊的沙地上分佈著簡易搭成的羊圈、雞圈和一小塊菜地,這是距離農貿市場較遠的他們一家四口人平日裏改善生活的“源泉”。

  至今尚未通電的這裡,長年依靠一塊太陽能板和一台小型發電機來照明、抽取井水以及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儘管眼前的場景與內地普通農戶憧憬的“小康生活”相差甚遠,但比起過去一家人為壓沙造林而在沙漠裏挖窩鋪避風沙的苦日子,王天昌已感到滿足不少。

  中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截至2014年,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27.2%。甘肅是中國荒漠化面積較大、分佈較廣、危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在當地尤其是近千公里的河西走廊沿線,壓沙造林是幾代人前赴後繼的“事業”。

  20世紀80年代初,從異鄉搬遷來的王天昌在謀劃“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時,連年肆虐風沙讓他和村民們的田間勞作時常化為徒勞。“眼巴巴看著莊稼慢慢長大了,一場風沙過後就什麼也沒有了。”王天昌回憶説,隨著村子裏的積沙越來越多,難以為生的一些村民要麼外遷,要麼“後撤”。

  望著人煙日漸凋敝的村落,王天昌在與兒子王銀吉商量後決定“留下來”。“我是農民的兒子,決不能讓沙漠掩埋掉家園”,這句至今仍被父子倆常挂在嘴邊的話頗為勵志,不過治沙的艱辛卻遠遠超過預料:購買苗木的錢從哪來?植樹澆灌用水怎麼辦?一竅不通的治沙技術向誰求教?

  那個年代,周邊農戶和王天昌一樣一貧如洗,吃水尚需從幾公里外往來拉……接踵而至的各種治沙難題讓父子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尤其是家家戶戶都忙著脫貧致富時,他們執拗埋頭在沙漠裏的行為成為不少人眼裏的笑話。

  家裏所有收入除基本生活外都購買苗木,不夠了再找人借;澆灌用水去幾公里外用駱駝往來駝;一些苗木摸索種植四五遍以上總能成功……經過數十年的摸索,王天昌終於在風沙肆虐的沙漠邊上守住了自己家園,也擋住了風沙向綠洲不斷逼近的腳步。

  時至今日,王天昌一家因治沙造林借的外債尚未還清,不過在近年政府補貼和在外工作的大孫子每年定額“資助”下,他們有了進一步擴大造林面積的勇氣。但這也是藏在王天昌心中抹不去的痛處:10年前因一家人忙於治沙,十來歲的小孫子患腦瘤錯過最佳治療期而不幸夭折。

  老人感到欣慰的是,用幾十年的努力在沙漠裏造出這麼一片林子,此前認為他們“傻”的一些村民也體會到了風沙減弱的效益,甚至有人近年也開始在周邊造林,一起守護這片曾經岌岌可危的家園。

  今年發佈的《甘肅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情況公報》顯示,與2009年第四期監測結果相比,甘肅荒漠化土地總面積減少19.14萬公頃,該省荒漠化土地面積總體呈減少趨勢,程度呈減輕趨勢,土地荒漠化擴展的態勢得到了進一步遏制。

  “只要我還能走得動,這片林子就會繼續向沙漠裏延伸”,跟隨父親在沙漠裏忙碌了大半輩子的王銀吉對眼前“人進沙退”環境改善倍感珍惜。他説,從小熱愛的這片土地,至少這輩子要豁出去治沙造林,不想再讓風沙影響子孫後代。

  夕陽西下時,忙碌了一天的王天昌抱起三弦坐在家門外,若有所想地彈唱起了他自編的《治沙歌》:家住長城鄉,緊靠黃沙邊,風吹黃沙過河岸,住進了沙窩旋……(完)

  原標題:甘肅父子堅守騰格裏沙漠三十余載:造林約680個足球場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