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人的故事:路遙——農民的兒子,黃土地的精神脊梁

2016-11-17 18:01:53|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楊玉國

  24年前的今天,年僅42歲的路遙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醫治無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壯的人生旅程。

  “我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曾深入交流過。路遙和谷溪他們創辦《山花》的時候還是寫詩的,不寫小説。”習總書記愛文學、愛讀書,青年的他和路遙談文學、談民生、談理想、談國家……話題非常廣泛,充滿家國情懷。

路遙在陜西延安清澗縣石咀驛鎮王家堡村的故居。資料圖

  路遙曾深情地説:“在生活中還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最多,我寫《平凡的世界》最基本的想法,就是寫普通人……我是帶著深摯感情來寫中國農民的,我覺得對他們先要有深切的體驗,才能理解他們,寫好他們。”

  正是因為紮根於人民,路遙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擁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正是因為對人民懷有同一片深情,習近平與路遙有説不完的話,成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農民的兒子

  任何人都要對生命抱有正確的態度,作家這樣,農民也是這樣。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父親,雖然懦弱,但很會勞動,種地時,把什麼都準備得盡善盡美。拔草鋤地,講究美,他説從任何地方看去,都顯得一行一行,很美,曾經在地頭種南瓜,説這不一定是為了吃,一到秋天,地頭一行一行子都長滿了瓜,這“好看”。這就是審美!--路遙

  1949年12月2日,路遙出生在陜北清澗縣一個叫王家堡的小山村。路遙是父母的長子,屬牛,乳名叫“衛”。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在陜北像洋芋蛋蛋一樣極其普通的孩子,後來竟成長為一位影響整整一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文學巨匠。

  1957年,父母因家境異常貧困,無法供“衛”上學,把他過繼到延川縣的伯父那裏。苦難讓“衛”過早懂事,並擁有超乎尋常的自控力。

  就這樣,“衛”由清澗走到延川,成為小學生“王衛國”。伯父也是個農民,只能勉強供他上完高小。但是,王衛國在全縣一千多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績考上延川縣的最高學府--延川中學。初中三年,是王衛國人生最困苦最難熬的時光,他基本是靠同學們的勉強接濟,才讀完中學的。

  饑餓和苦難,不但沒有打倒正拔節成長的王衛國,反而更激發了他的人生志向。他經常出入于縣城書店和文化館閱覽室,在饑不擇食的閱讀中,獲得了精神的愉悅。有一天,他在《參考消息》上看到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在太空遨遊的消息後,興奮得徹夜難眠,遙望夜空中如織的繁星,尋找著加加林乘坐的飛船軌道。他後來在創作中篇小説《人生》時,給主人公起的名字就是“高加林”!
童年與少年時代苦難的人生經歷,成為路遙一生都難以排遣的生命記憶。後來,他借用《在苦難的日子裏》主人公馬建強的心理活動,説出自己對苦難的理解:“正是這貧窮的土地和土地上貧窮的父老鄉親們,已經教給了我負重的耐力和殉難的品格--因而我又覺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用文學表達蒼生情懷

  我認為每一個人,不論搞什麼事,都可能在自己的行業中乾得好的,一個人最後的價值不在於幹什麼。我如果當木匠,全力以赴,也會是第一流的木匠。人的生命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不是在結果中,結果並不重要。如果論結果的話,人都要死,而且地球也要崩潰,更廣闊地看,沒有什麼偉大與渺小。--路遙

  1970年,王衛國開始狂熱地喜愛上詩歌創作。他第一首以“路遙”為筆名發表的詩作是《車過南京橋》。從此,王衛國成為文學青年路遙。
“無論沿著哪一條‘皺紋’走進去,你都能碰見村落和人煙……”新時期之初,就在許多作家忙於創作“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之時,路遙卻以深沉嚴峻的歷史眼光,敏銳地關注著生活在黃土地皺褶裏的普通勞動者的生活變遷和悲歡離合,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融匯到了普通勞動者的身上。他在“城鄉交叉地帶”這個屬於自己獨特生命體驗的區位,找到了文學表達的發力點。

路遙《人生》連環畫封面。資料圖

  1981年夏,路遙在陜北甘泉縣招待所創作完成中篇小説《人生》。“每天工作18個小時,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渾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潰爛,大小便不暢通,深更半夜在甘泉縣招待所轉圈圈行走……”視文學為生命的路遙,僅用21個晝夜就完成了13萬字的中篇小説《人生》。這部深入思考中國廣大農村有志有為青年人生出路問題的中篇小説,在《收穫》雜誌1982年第3期發表後,引起巨大反響,以至於1982年被文學界稱為“路遙年”。

  永遠與黃土地同在

  像牛一樣地勞動,像土地一樣地奉獻。--路遙

  《人生》等多篇中短篇小説的巨大成功,給路遙帶來榮耀,但他從成功的幸福中斷然抽身,進行更加艱苦的文學遠征。

  1983年以後,路遙潛心創作多卷本長篇小説《平凡的世界》。路遙最初決定以黃土高原農村孫少安、孫少平兄弟的奮鬥為線索,用現實主義的方式全景式地書寫中國1975年至1985年10年間的城鄉社會變化。他設定這部小説的基本框架是“三部、六卷、一百萬字”,決心要把這一禮物獻給“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

路遙在伏案寫作。資料圖

  這部長篇巨著花費了路遙6年左右的時間。其中,僅準備工作就斷斷續續花了3年--他潛心閱讀了100多部長篇小説,確立自己的小説大綱;閱讀了大量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文化以及農業、工業、科技、商業等方面的書籍。為了準確還原歷史,他還翻閱過這10年間的《人民日報》《參考消息》《陜西日報》與《延安報》。不僅如此,路遙還多次重返陜北故鄉,深入到農村、城鎮與煤礦中,進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對農村、城鎮變革的感性體驗。

  路遙動筆創作《平凡的世界》時,中國新時期文壇正颳起“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過時論”的風潮。路遙卻一頭扎進銅川礦務局的陳家山煤礦,堅持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書寫普通勞動者的命運。

1985年,路遙為寫作《平凡的世界》到黃陵店頭煤礦體驗生活。資料圖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發表後,評論界幾乎是全盤否定。路遙並沒有被打懵,而是以極大的藝術自信心向著既定的目標前行,相繼完成了第二部、第三部的創作。

  就在路遙逆風而行、創作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時候,他健壯如牛的身體出了問題,“身體狀況不是一般地失去了彈性,而是彈簧整個地被扯斷”“身體軟弱得像一攤泥。最痛苦的是吸進一口氣就特別艱難,要動員身體全部殘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下坐,就會睡過去……”他甚至想到過放棄、想到過死亡,結果是他隱瞞了自己的病情,在簡單的保守治療後又開始第三部創作。

  整整6年,路遙燃燒著自己的生命,以驚人的毅力為世人奉獻了書寫人民的煌煌巨著《平凡的世界》。在這部小説中,他既展示小人物不甘於屈從命運的不懈奮鬥,更傳達一種溫暖的情懷,給讀者提供向上與向善的正能量。

  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在陜北甘泉縣為《平凡的世界》畫上了最後一個句號。他從書桌前站起來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手中的圓珠筆從窗戶裏扔了出去。

  此刻的路遙已經淚流滿面。他再一次想到自己的父親,想到父親和莊稼人的勞動……

  從1988年春天開始,這部小説就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長篇連續廣播”節目中播出,一連播了152天。《平凡的世界》乘著廣播的翅膀飛到千萬讀者的耳畔與心頭,並産生了強烈共鳴。可以説,是億萬讀者把路遙推到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領獎臺上。

  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積勞成疾,在42歲時英年早逝。路遙離世時,離他生命的第43個年頭僅差16天!

  路遙雖然永遠離開了他所熱愛的土地與人民,但他的生命卻以作品的形式得到延續。他的作品一直在讀者中擁有熱度,並引發長久不衰的“路遙熱”。

  30年前誕生的長篇小説《平凡的世界》,既寫出了一代青年的“中國夢”,也是影響了幾代青年的“勵志書”。

  去年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熱播,引起廣大觀眾的熱議和好評。路遙雖然只是以平民的視角、樸實的語言、百姓的故事展現了一個平凡的世界,但長銷不衰的發行量和高居榜首的收視率,充分説明瞭《平凡的世界》的不平凡。它的可貴之處在於把讀者和觀眾帶到了更高的精神世界和更深的心靈世界。今天,在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進的道路上,我們的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仍然能從書中得到激勵,得到為夢想而奮鬥的動力與鼓舞。

  我們不會忘記路遙。苦難的人生旅程,詮釋了他“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人生真諦。不由得讓我們想起魯訊先生的一句話: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血、是牛奶。這也正是路遙平凡而又短暫一生的寫照。

  路遙是農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愛著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平凡的人們。他和他的作品奉獻出的精神食糧,激勵了和正在激勵著平凡世界裏的人們于逆境中自強不息,在苦難中搏擊人生!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