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衛計委:力爭到2030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79歲

2016-11-21 15:15:1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谷士欣

  國際在線報道:據國家衛計委網站消息,衛計委主任李斌今日指出,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76.3歲,主要健康指標提前完成千年發展目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力爭到2030年,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

  11月21日,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主辦、上海市政府承辦的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在滬開幕,本屆大會的主題為“可持續發展中的健康促進:人人享有健康,一切為了健康”。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開幕論壇上做了題為《建設健康中國,增進人民福祉》的主旨發言。

  李斌指出,30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召開首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通過了《渥太華憲章》,開啟了健康促進新時代。歷經實踐檢驗,《渥太華憲章》依然在人類精神文明的星空中燿燿生輝。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76.3歲,主要健康指標提前完成千年發展目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用相對較少的投入,較好地解決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健康問題。

  李斌強調,力爭到2030年,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為此,未來15年將重點抓好“六個堅持”:

  一是堅持預防為主,把健康危險因素降到最低。實施健康素養提升行動,引導公眾築牢“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基石。實施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行動,防治大氣、水、土壤污染,促進食品藥品等公共安全,建設宜居、健康美麗家園。

  二是堅持重心下沉,讓居民獲得優質便捷服務。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投入力度,推行遠程醫療、對口幫扶、預約診療、優質護理等,開展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服務,增強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居民看病就醫“獲得感”,到2030年基本形成15分鍾醫療衛生服務圈。

  三是堅持改革創新,構建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健全分級診療制度,推動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秩序。構建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運行效率。完善全民醫保制度,不斷提高保障水準和服務品質。改革藥品供應保障制度,讓群眾用上安全有效、優質價廉的藥品。健全綜合監管制度,規範抗生素使用等醫療服務。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好醫務人員關鍵生産力作用。

  四是堅持健康公平,確保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以少年兒童、婦女、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低收入人群等為重點,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一戶一扶、一人一策、一病一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不讓任何一個群體因健康而掉隊。

  五是堅持發展健康産業,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健康需求。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消除制約健康産業資源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研究制定土地、稅收、信貸、債券等支持性政策,著力培育醫療養老、醫療旅遊、智慧醫療、健身休閒、健康食品五大産業。

  六是堅持健康促進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牢固樹立“大健康”理念,將健康促進融入經濟社會總體規劃和各項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各環節。注重多方參與,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府、社會、個人共同發力的治理格局。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