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十余項國際建築類大獎的衚同茶舍 靜謐傳揚中國文化
曲廊的設計連通了四合院內的每個房間
曲廊院存茶
曲廊院主人薛炳華收藏的茶葉及茶器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璐):在北京的衚同裏,隱藏著諸多精緻的茶舍,曲廊院便是其中之一。位於東四十一條衚同25號,這個略顯隱秘的空間,使用青磚、原木、綠竹以及玻璃連廊等元素簡單又時尚地呈現,並在設計界斬獲諸多獎項。作為一個傳統大院子的角落,曲廊院的設計者將這個L形的院子用一條連廊將東、西、南、北四個房間巧妙地連結在了一起。這也正是“曲廊院”名字的來歷。
曲廊院的主人薛炳華生長於安徽巢湖。對於自幼長于茶鄉的他來説,喝茶就是一種生活。今年是薛炳華來北京的第二十三個年頭了,過去的十年間他主要從事書畫收藏及畫廊經營的工作。隨著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了解得越深入,薛炳華越發現茶與中國文化和藝術之間曲徑通幽的聯繫。於是創辦一個“茶空間”以更好地詮釋自己對茶和中國文化及藝術的理解,是薛炳華這些年來心頭一直縈繞的想法。
201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薛炳華發現了這間被荒廢許久的院子,徵得主人同意後他跟合作多年的設計師一起著手對院子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打造,用以營造他心中所構想的集收藏、藝術展、茶器具、飲茶、茶點等於一身的創新茶空間。薛炳華説:“這是一個傳統大院子的角落院,大約450平米,呈L形,等同於傳統的一進院加了一個不規則的西北角。當時這間院子一直閒置著,院子裏的狀況也很糟糕,墻是倒塌的,屋頂是漏的。因為房子的主人也很想把這裡好好地修繕一下,於是我就請來合作過很多項目的設計師一起打造了這裡。”
出於對藝術和設計師的信任與尊重,以及多次項目的合作體驗,薛炳華只是提出了竹子、純白色的地面等是必須有的元素外,其它一切都放手交給了設計師。薛炳華説:“這種院子改造的餘地很大,越是現狀好的院子,結構更不容易去做改動。曲廊院南面的房間完全沒有做改動,原來的墻,屋頂都沒有改動,包括原來的木結構也都還在。東西兩側的房間因為原本的房屋狀況不好就拆掉重建,結構都是新的了。北房也是老的,只是拆掉了傳統朝南面的半高墻,將空間進行了打通。竹子、白地面是我一定要的元素,最開始還沒有見到成品的時候我可以有一定的預期。但是這個廊子把每間房子聯通起來最後出來的效果還是很驚喜的,因為在做的過程中感覺並不是太好。”
經過了三年的改建,2015年打造完成的“曲廊院”一亮相便收穫了十余項國際建築類大獎。然而這卻給薛炳華帶來了很多的困擾:“曲廊院被大家知道還是因為建築獲獎,至於空間裏面在做什麼做得怎麼樣,大家的印象都很模糊。這其實另一方面也説明我們做得不是很到位。因為只有真正在空間裏面發生的事情、它的內容達到一定水準以後,人們才會漸漸忘記建築本身,而更關注它的內在。畢竟對於空間來説空間的使用才是更為重要的部分。”
“曲廊院”是一間集合畫廊、收藏、茶和美食為一體的空間,除了定期更換的展覽,這裡每個週末還設有公開課和茶藝課程:“我們每一個半月會進行一次畫展,主要以版畫為主。因為曲廊院雖然是在傳統老建築裏面,但是整個空間的感覺還是很現代的,適合做當代藝術的展示。‘斯塾’是中央美術學院董梅先生開設的,已經做了十多年,今年開始她把公開課搬到了曲廊院。每個週日的上午董梅先生會在這裡開講,主要是講一些傳統經典、傳統文學、傳統詩歌等等。”
在曲廊院,薛炳華將自己的部分收藏品和飲食進行了結合,茶葉、茶器及食器多為老的東西。薛炳華説:“我們使用的喝茶的器皿都是老的,雖然有時候會有損壞,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進行修復,實在修復不了的我們就收起來。畢竟對於喝茶人來説,茶器的收藏也是一個過程,不同階段你的審美,你的品味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化和成長。通過器物可以很好地鍛鍊一個人的審美。而收藏本身並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事情,我們想跟大家分享,無論是從收藏文化的分享還是從收藏的器皿本身使用的分享。”
店裏所提供的茶食、餐食從原料、樣式、形式一直以來都由薛炳華親自參與設計,為此他也在前往不同國家地區的時候更多地去關注當地的特色美食,並將自己喜歡的、適合於曲廊院空間的元素保留下來融入菜品的設計。如今的“曲廊院”在建築、環境、定期舉辦的展覽及活動等部分都已經步入正軌,對於接下來最重要的規劃,薛炳華説:“我已經開始著手把店裏設置的內容部分進行修改和完善了,從我們為客人提供的茶點、餐食,到如何更好地通過我們的服務人員向客人介紹、講解分享我們的茶、食文化,都是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從形式上開始調整,然後再慢慢地調整細節配方,製作好吃又好看的點心的同時出品有趣有意思的餐食。”
薛炳華用三年的時間搭建曲廊院的結構框架,用兩年時間打造曲廊院的文化。在未來,這間榮獲十余項國際建築類大獎的衚同茶舍,和諧沉穩內斂的老宅與輕盈純凈的曲廊共生,安靜地隱藏于熱鬧的北京城內,專注地傳播著藝術和文化,連接好傳統與時尚,做更好的茶事與美食,更多地探索藝術與生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