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被騙錢財案屢發生 檢察官:缺少子女關愛陪伴
以普通藥材冒充神藥專騙菜場大媽,謊稱是老人子女的熟人搭訕“借錢”,以理財為名面向老人非法吸儲……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檢察院梳理髮現,騙取老年人錢財的刑事案件屢有發生,折射多方面問題。預防和減少此類案件發生,保護老年人權益,需社會各方重視併合力解決。
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該院共起訴詐騙、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銷售假藥、合同詐騙這五類多發性涉騙案件136件254人,其中被害人為60歲以上老年人的為56件106人,涉及老年被害人635人。
據辦案檢察官介紹,老年人被騙案件呈現以下特點:在涉騙類案件中佔比較大,涉案數額大;詐騙手法不斷翻新;贓款多被犯罪分子揮霍,被害人挽回損失少;危害後果嚴重,社會影響大。
檢察官指出,該類詐騙案件多發,主要有以下原因——
老齡化問題突出。當前,人口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明顯,而養老體系尚未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尚未完善,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社會管理漏洞,趁機將作案目標瞄準老年人。
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注不夠。在經濟發展的滾滾潮流中,老年人受社會的關注度有所削弱,有時甚至成為被遺忘的群體。針對老年人的防騙宣傳較薄弱,投資理財渠道匱乏;很多老年人依賴子女贍養和照顧,而子女在老人身邊的時間又很有限;一些老年人的看病就醫和養生保健問題缺少政府扶持和指導,輕信所謂特效藥、神藥、進口藥。如李某、傅某等4人,專在菜場附近忽悠買菜大媽,三人負責搭訕,一人冒充攤販,將5元一斤的檳榔果、五眼果謊稱為對去除黃褐斑有特效的神奇“櫻果”,以每斤200至300元售出,騙得9人錢款共計1.03萬元。
子女缺少對老年人的關愛陪伴。統計發現,被騙老年人大多未與子女共同居住,有的還是喪偶後獨居,缺乏家庭關心照料。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精神空虛的弱點,在老年人感情缺失的時機,主動噓寒問暖,大打溫情牌,以拉家常、談戀愛、幫理財等為幌子騙取老年人的信任,與老年人建立親密關係伺機行騙。如該院起訴的被告人李某,專以獨居老人為作案目標,找空巢老人搭訕聊天,套取老人子女身份信息後,自稱是其子女的熟人,並謊稱妻子入院治療急需費用,以借錢為名騙得14位老人的錢款共計7.81萬元。
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防騙意識差。步入老年後,人的身體器官漸漸老化,心智水準也有所弱化,對事物的判斷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逐步下降,缺乏識別騙局的能力。一些騙術在年輕人身上已經沒有市場,但在老年人身上卻往往能輕易得手。如王某、錢某採用“摜包”手法,先後騙得老年女性吳某金戒指1枚、許某金項鍊1條,合計價值6083元。
檢察官建議,家庭和社會除了給老年人創造較好的物質條件之外,還應更多地關注精神健康,豐富老年人晚年生活,讓他們遠離情感孤獨,不輕易接受陌生人,不盲目從眾。此外,要改進普法宣傳方式,以老年人易於接受、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常見詐騙方式、危害、識別方法進行宣傳,提高防範意識。規範保健品、食品藥品經營,對融資和理財活動進行有效監測預警和風險提示。加大打擊犯罪力度,積極追贓,盡可能地降低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姚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