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成品油地板價是一種戰略舉措

2016-01-14 18:01:09|來源:人民網|編輯:楊玉國

  設置成品油地板價是一種戰略舉措

  鐘健

  1月13日,國家發改委推出了新的成品油價格機制,設置了40美元/桶“地板價”。應該説,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市場形勢,此舉適逢其時,用意深遠;既立足我國當前國情特點,又站穩了保障國家石油長期戰略安全的制高點,頗具戰略眼光。同時,面對國內各方面利益的複雜博弈,此舉更多地考慮了國家長期整體利益,彰顯政府的擔當和作為,也釋放了推進改革的堅定決心。

  一、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完善適逢其時

  2015年12月初開始,國際原油價持續跌破了40美元。無論是從供求關係判斷,還是從石油金融的層面分析,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低油價將是一個趨勢性的現象。

  國際油價持續跌破40美元,使得在高油價時代所制訂的成品油調價政策已不能完全適應于低油價時代的變化,成品油價調整政策已到了一個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時刻。2016年1月13日,國家發改委印發新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其修訂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當今低油價時代市場與社會的需要。

  二、設定每桶40美元的“地板價”有利於國內石油産業健康發展

  2013年的調價機制出臺時,國際石油市場還處於油價高位震蕩時期,在調價政策中更多的體現了油價在攀升情景下的應對措施。如:當油價超過80美元時,開始扣減煉廠加工利潤以削減成品油價上調幅度;高於130美元時,原則上不調或少調成品油價等。

  但是,2014年下年之後,曾經長期引導油價攀升的理論依椐“石油峰值論”,頃刻間被因美國頁巖油生産而石油“過剩”的輿論所取代。國際油價一路跌至2015年底的40美元之下。40美元以下的油價跌勢,不僅對國際石油市場中的生産國帶來巨大衝擊,也對國內市場産生了重大影響。

  據了解, 40美元的原油價格已跌破國內大多數油田開釆的成本價,由於國內原油現有的開釆工藝制約了油田無法在低油價時封井停産,同時,國內原油開釆企業還關聯了一大批與其配套的油服企業,厐大的産業群也制約了油田不能輕意停産。

  在高油價時代時,調價政策中對原油開釆企業主要考慮的是,在原油價趨高時適時收取原油開釆特別收益金(俗稱“暴利稅),將原油價格中的高利潤適當收回;但是,當低油價時代來到時,調價政策還需要考慮到,在原油價過低時適時暫停跟隨國際油價波動,為原油開釆業提供一個可持續生産的經營環境。

  國際油價的持續性下跌還對煉油廠的生産成本控制也造成極大的影響。相當一段時期以來,國際油價波動週期呈現出每一個升降階段約延續2-3個月的週期性規律。一旦國際油價連跌2-3個月,煉油廠的銷售價與進貨成本價將處在歷時2-3個月的進銷價格倒挂中。在油價連續性下跌形成時,適時停調或緩調成品油價以利煉油企業有時間消化前期原油成本。

  在調價政策中,針對高油價適時設定停止上調國內成品油價的高位限價(俗成“天花板價”),以保護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同樣,針對低油價時適時設定停止下調國內成品油價的低位限價(俗成“地板價”),以提供生産者可持續生産的經營環境。保護消費者利益與維護經營者的必要的經營環境,這應是油價機制中應同時兼顧的兩個方面。

  三、成品油價格機制完善用意深遠

  在新發佈的完善調價政策中還規定,將一些石油企業在低於40美元之下不調價的資金,納入由國家監管之下的主要用於環保治理、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專項使用基金,恵及了更廣大的社會群體,這是這次完善調價機制中更有深遠意義的內容。

  在價值觀念上,這次完善調價政策的制定,跳出了原先更多的是考慮平衡生産商與直接消費者利益的圈子,顯現了與更廣大社會群體相結合的概念。今後,即使油價全面市場化後,也應在油價的波動中體現出可以惠及更廣大社會群體民生利益的措施。一項政策只有能夠與更廣泛層面的民眾的利益聯繫起來,才能被更廣大的人民群眾擁護與接受,才能從真正意義上達成社會共識。

  從長遠看,成品油價格必然要全面放開,成品油價將與航煤價格、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改革一樣將由市場來形成。由於中國的成品油市場十分厐大,地區間的供求差異、市場化基礎差別明顯,因此,可以嘗試採用先試先行、逐步推進的方式進行。今後,山東地煉所生産的成品油資源將是推進市場化最重要的條件,以山東地煉資源及其資源的主要集散地作為市場化的先試先行地區,應是積極且穩妥的全面市場化推進可考慮的措施之一。

  (本文作者為金銀島資訊石油經濟首席研究員 鐘健)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