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反映中國"供給側改革"金融指標從今年起每月公佈

2016-01-15 17:08:01|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趙妍

  原標題:中國央行稱 去年下半年貨幣供應量增加較快反映供給側改革金融指標將每月發佈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趙陽):中國人民銀行15日公佈了2015年主要金融統計數據。相關負責人表示,從貨幣供應量等指標看,去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活躍度有所提升。此外,反映中國“供給側改革”進展的金融指標從今年起每月公佈相關數據。

  金融反映經濟運行的最主要的兩項指標是“社會融資規模”與“貨幣供應量”。兩者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分別從金融體系的資産方和負債方反映金融與經濟的關係。

  根據中國央行公佈的數據,2015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39.2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狹義貨幣M1餘額40.10萬億元,同比增長15.2%;流通中貨幣M0餘額6.32萬億元,同比增長4.9%。全年凈投放現金2957億元。

  據介紹,去年7月份以來M2增速都在13%以上。12月末,M1增速為15.2%,較上月末回落0.5個百分點,第四季度的平均增速為15.0%,較前三季度的平均增速高8.4個百分點。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對此解讀説:“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以來,貨幣供應量增加比較快,表明市場流動性總體寬裕,説明國家穩增長的力度加大,也説明經濟活躍度有所提升。尤其是M1指標,它反映的是企業、經濟的活躍度問題,説明瞭去年下半年以來,企業運行的活躍度有所提高。”

  在社會融資規模方面,總體看,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直接融資佔比明顯上升。初步統計,2015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5.41萬億元,比2014年略少4675億元,高於最近五年來的平均水準。

  盛松成表示,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比前一年有所減少是正常現象,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外幣貸款大幅減少;二是表外融資明顯萎縮,三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去年置換了3.2萬億元,使得貸款餘額減少了,貸款轉成地方政府債務了,所以導致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有所下降。”

  如前所述,社會融資規模是從全社會資金供給的角度反映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有利於從供給側反映金融運行的情況。央行表示,從2016年起將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數據的公佈頻率將由季度提高至月度,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相關數據對於中國正在推行的“供給側改革”所起到的金融指標意義。盛松成説:“社會融資規模是從金融角度反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指標,反映供給側改革的進度。比如説,中央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能夠有效反映這些供給側的變動情況。”

  此外,央行還公佈了一系列金融數據。2015年12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93.95萬億元,同比增長14.3%,外幣貸款餘額8303億美元,全年外幣貸款減少502億美元;人民幣存款餘額135.70萬億元,外幣存款餘額6272億美元,全年外幣存款增加167億美元。

  另外,去年12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3.33萬億美元,比2014年末減少5127億美元。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發生7.23萬億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發生2.32萬億元。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