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團隊:發現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機制

2016-01-15 10:08:48|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鄧晨曦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柳青)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14日在北京發表了一項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機制研究的最新成果,從分子水準闡釋了一種新的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為未來抗病毒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想像空間。科學家呼籲,此次抗擊埃博拉疫情的經驗再次説明,在疫區前線進行流行病的研究和防控十分必要,“關口前移”應當成為我國流行病防控的重要組成部分。

  1月14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的研究團隊在北京發佈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機制研究的最新成果。這項成果從分子水準闡釋了一種新的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成為近年來國際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北京時間1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高福院士研究團隊的這一成果。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介紹説,埃博拉病毒是一類囊膜病毒,其對宿主的入侵可以分成兩個重要步驟,首先是病毒粘附到宿主細胞膜表面,然後是病毒通過細胞內吞進入細胞內部,形成內吞體。在內吞體內,病毒發生膜融合過程,釋放自身遺傳物質。在此基礎上,高福的研究團隊進一步探索埃博拉病毒進入細胞後在內吞體裏發生的入侵機制。高福表示,了解了病毒入侵人體的機制,可以為未來研究抗病毒藥物提供新的靶點:

  “第一步,細胞膜,通過膜有一些分子相互作用,這是我們科學突破的工作。一旦吞到裏面,它就有上面的糖蛋白和裏面的受體(相互作用)。這是第一個發現病毒侵染過程中會在內吞體需要一個受體,這個受體不是我們發現的,是別人發現的。也就是説,別人回答了‘WHAT’,是什麼的問題,我們回答了‘HOW’,回答了它們之間相互作用。這個作用像一把鑰匙插到鎖裏面,這就給我們提供了好多想像力,如果你能模擬那個鑰匙,在未來可以開發好多藥物。”

  2014年,埃博拉出血疫情在西非突然暴發並快速蔓延,成為繼SARS疫情之後,全球範圍內最為嚴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1976年首次被發現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經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事實上,早在2011年,高福和他的團隊就開始對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內的“囊膜病毒”開展基礎研究。

  此次《細胞》雜誌在線發表的論文共有四位共同第一作者,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團隊的王寒,施一,宋健,齊建勳。出生在1993年宋健目前還是碩士研究生二年級在讀,也是其中最年輕的的一位共同第一作者。宋健説,他在2014年進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組,能夠參與埃博拉病毒研究工作並且發揮重要作用主要出於他對科研的堅持以及細緻的態度:

  “我想之所以我們能取得成功也是因為我們在精力和時間上的付出比別人多。我們需要解結構,我做的大部分工作可能都是結構方面的工作,我們晶體比較特別,如果按照往常的經驗我們可能不會去解析它,但是我可以算從‘垃圾’裏撿了塊寶,我覺得有希望,就繼續優化了晶體,最終解析了高解析度的結構,也是這篇文章的一個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14日宣佈利比裡亞結束埃博拉疫情,至此西非埃博拉疫情全部終結。埃博拉疫情2014在西非爆發後,包括高福在內的我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國際救援,中國先後派出多支醫療與科研隊伍深入到埃博拉出血熱疫區,在控制當地疫情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在國家各部委科研經費的資助下,圍繞埃博拉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治療、預防等方面開展相關科研工作。但是目前,應對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疫苗和藥物都還處於研製階段,一些國際醫療組織警告,感染跨境的風險依舊存在。高福表示,此次抗擊埃博拉疫情的經驗再次説明,在疫區前線進行流行病的研究和防控十分必要,“關口前移”應當成為我國流行病防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染病,病原微生物關鍵是防患于未然,這就是關口前移的關鍵點。對臨床來講,治療一個一個的病人意義很大。對於公共衛生,對於傳染病,我們要的是群體,疾病一旦在群體爆發,不得了,所以我們需要在當地了解它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要防患于未然,把病毒病源控制在與原發地,先讓一批科研人員到這些地方建實驗室,了解當地的疫情,不要讓疾病進到中國。傳染病無國界,病原微生物既沒有護照也沒有簽證,想去哪兒去哪兒,飛機來回飛就給你帶過來了,所以我們就提出,關口前移將來會是我們傳染病防控的一個部分。”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