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訪進中東彰顯中國“一帶一路”誠意

2016-01-16 13:59:25|來源:光明網|編輯:易成晨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 展騰;研究員陳曉晨

  2016年第一次中國高訪就去中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在這些關注中,中國與相關中東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是亮點,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

  古代中國與中東人民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參與者。唐宋時期,雙方交往繁密,超過十萬阿拉伯人在長安定居、經商。到了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成就了海上絲綢之路。

  不過,千百年來,中東一直戰亂不斷。尤其是近幾年,中東多種矛盾相互交織、全面激化。近期,沙特等國與伊朗斷交更為中東亂局火上澆油。

  動蕩的局勢嚴重破壞了中東的穩定。加上國際油價長期低位運行,使得眾多石油出口國的經濟形勢每況愈下,民生受損,就連沙特這樣的“土豪”都宣佈將汽油價格調高50%,並削減政府預算以應對高達100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

  中東局勢持續動蕩,最深層的原因是經濟發展乏力導致的失業率高、貧富差距大等社會問題。國際勞工組織預計,中東國家年輕人失業率將在2016年攀升到29%。大規模失業與戰亂頻仍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成為中東國家新的希望。特別是在這樣的敏感時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埃及、沙特、伊朗,與中東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充分體現了中國對中東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更讓體現了中國與中東實現共同發展的誠意。

  首先,當西方國家的資本為了躲避戰亂、應對金融危機而紛紛撤離中東地區時,中國迎難而上,與中東國家的貿易額實現了逆勢增長。作為中東石油最大的消費國,中國與中東國家在經貿各領域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由於大多數中東國家處於工業化進程的中前期,而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的經濟轉型過程中,這就為實現産能合作提供了可能。

  事實上,中國在資金、技術、市場、勞動力等方面一直在為中東國家的工業化提供幫助。據統計,最近五年,中國從中東地區的貨物進口額年增長均保持在10%以上,與阿拉伯國家貿易平均年增長達25%,並在2014年成為阿拉伯國家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除了能源之外,中國與中東地區國家還在基礎設施建設、電力、機械、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尋求建立更強有力的商貿關係,例如與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合作進行新材料研發、將新能源産品出口到阿聯酋、為埃及通訊商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等。

  其次,除了真金白銀的經貿合作,中國還積極參與構建了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等對話機制,並積極邀請中東地區國家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組織,目的就在於為雙方的深度合作提供戰略支撐,通過構建互聯互通的夥伴關係,形成多領域協同推進的多元經濟走廊。

  在2014年6月5日召開的“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習主席明確提出中阿要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構建“1+2+3”的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

  如何理解“1+2+3”?簡單説,就是一方面保障中東對中國的能源供應,另一方面中國幫助中東實現産業升級,避免對石油的過度依賴。這是中國和中東兩利的。

  總體來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與中東國家“向東看”的發展思路吻合,切實反映了中國同中東國家的雙方需求,必將對中東地區的經濟體系建設、社會秩序重構起到關鍵性作用。無論是在穩定中東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方面,還是在加快對外開放、充分發揮本地區在國際格局中的作用方面,“一帶一路”戰略都將為中東國家助力,起到帶動、聯動作用,為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無限可能。“一帶一路”戰略的出現對於深陷泥潭的中東國家可謂及時雨。

  對中國來説,中東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既是交通樞紐,又是能源富集區,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意義不言自明。

  中國和中東地區之間不僅有歷史上的淵源、情感上的互通,更有經濟利益、發展訴求的一致。從過去的“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不僅是文化上的傳承,更是一條兩千年來把中國同中東緊密連在一起的紐帶。如果能將“一帶一路”轉化為中東地區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社會穩定的壓艙石,這將從根本上促進中東的和平,體現中國的誠意。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 展騰;研究員陳曉晨)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