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包容高效透明是亞投行成功利器
法制網特約評論員 高蓓
2016年1月16日,籌建兩年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57個成員國的見證下正式開業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從2013年10月中國提出籌建亞投行倡議,到今天亞投行正式開業,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裏,我們共同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而亞投行的成立説明瞭一個道理:有志者事竟成”。
作為一個由發展中國家倡議和主導的新多邊開發銀行,亞投行在提議之初受到各種質疑,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國家領導的支持下,中國政府本著公平協作的態度,與有關國家就亞投行籌建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多次各種級別的溝通交流,取得了這些國家對亞投行建立的認可,先後於2014年10月和2015年6月,簽署了《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備忘錄》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2015年12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達到法定生效條件後正式宣告成立。而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豐碩成果,離不開所有成員國的精誠合作和大力支持,更與中國亞投行籌備組堅定的決心和細緻的工作密切相關。
亞投行作為區域性多邊開發銀行,按照多邊開發銀行模式和原則運作,在學習借鑒現有多邊開發銀行成熟經驗的同時對其進行有益補充。首先,與現有多邊開發相比,亞投行採取了更為開放和包容的態度。規定在其貸款項目中進行全球採購,而不限于成員國採購,這將使得所有受援國能夠在項目實施中購買到最適合自己的産品,獲取最大的利益;其次,亞投行對現有多邊開發銀行臃腫的結構設置進行改革。例如不設常駐執董會,在中國之外僅設幾個辦事處,員工人數也只有500-600人,這一措施將大幅降低亞投行的運營成本,同時,亞投行在貸款審批流程上也將進行簡化,包括縮短項目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等,從而將亞投行建成一個架構簡單、運作高效的機構。第三,投資模式將更為靈活。未來,銀行貸款、股權投資和擔保業務同時運作,將最大限度地整合市場資源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亞投行的杠桿效應,增強基礎設施項目對於私人部門投資者的吸引力。最後,與其他多邊金融機構一樣,亞投行要求項目合法透明,保護社會和環境利益,但不同的是,亞投行不會堅持華盛頓共識所崇尚的單一自由市場政策,不會要求借款國以私有化或放鬆管制等方式換取貸款。亞投行對改革所做的努力在獲得讚譽的同時也招致了一些反對意見,但我們相信,只要各方都是基於為亞投行更好發展的目的充分溝通,最後總可以達成一致。
亞投行正式成立雖然有助於增加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資,推動區域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但在未來運行中將面臨諸多挑戰。第一,評級壓力。亞投行雖然職能定位準確、市場潛力巨大、資本實繳比例較高、獲得股東全力支持,但由於評級機構可能擔心亞投行的主要股東缺乏運營多邊金融機構的經驗,欠缺項目和知識儲備等原因,可能將對亞投行的信用評級有一定負面影響。第二,安全保障政策的實施與業務運營高標準的實現。國際社會對於亞投行的主要批評意見之一,就是質疑亞投行能否在業務運營中堅持高標準,例如,2015年3月17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Jen Psaki在回答記者關於亞投行提問時,6次使用了“高標準”一詞。第三,與現有多邊開發性銀行的合作。在中國發起設立亞投行的過程中,國際上有一些聲音,認為這是中國對現有國際金融規則的挑戰,而亞投行也將與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形成競爭。雖然這些對亞投行的挑戰和質疑不會立刻消失,但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致辭中可以看出中國政府的決心和努力,包括“高起點運作”“幫助成員國開發更多高品質、低成本的基礎設施項目”,“歡迎新老多邊機構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相信這些目標將在各成員國共同努力下最終實現,有志者事竟成。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