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年,“習式外交”讓中國思想影響世界

2016-01-19 10:53:33|來源:中國日報網|編輯:王瑞芳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全方位、積極進取的外交實踐贏得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讓中國方案在國際社會中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中國的“朋友圈”亦不斷壯大。可以説,“習式外交”開創了中國大國外交的新時代,推進了合作共贏的國際新秩序,開啟了中國開放發展的新局面。中國外交也逐步從過去的“被動應對”發展到現在的“主動引領”,變得更加從容和自信,而世界也越來越被博大精神的中國思想所折服。

  在政治領域,以“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積極與世界各國增進政治互信。三年間,習主席出訪國家超過50個,足跡遍佈五大洲,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外交的智慧和魅力。繼提出中國夢、正確義利觀、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和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之後,習主席又相繼提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亞洲安全觀等外交理念,使得中國外交戰略架構日漸清晰和完善。在這些新的外交思想和戰略的指導下,中國方案為世界帶來了和平與發展的正能量,中國也因此贏得了東方大國應有的尊重,與世界各國的政治互信不斷得以深化。

  習近平外交理念從根本上否定和超越了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窠臼,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理念為出發點,將“和”的內涵闡釋為以“和平”、“合作”為核心的睦鄰原則。他向世界清楚地表明:“國強未必稱霸”,中國的崛起將成為世界之福而不是世界之禍;守成大國和崛起大國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 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樹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權力轉移完全能以和平方式實現。

  在經濟領域,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引領,積極與沿線國家開展經濟合作。考慮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且經濟發展水準、國情社情、政治制度等存在巨大差異,要想取得實效,必須尊重各國實際情況,因國施策,方能實現共贏。因此,共商、共建、共享被確定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三大原則,它是中國外交所一貫堅持的平等、互利、共贏理念的集中體現。共商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第一步,也就是説沿線國家首先要對如何推進“一帶一路”達成共識,否則共建和共享就無從談起。習主席在出訪中多次強調要積極探索“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這表明,“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為實現一己之利而制定的戰略,而是真正要與世界各國實現共同發展。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帶一路”倡議事實上已經超越了這一理念,強調的是人所不欲,勿施於人。儘管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卻有很大區別。己所不欲一方面強調的是自律,但另一方面強調的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評判標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人所不欲則更加重視他人對事物的價值判斷,是一種超越“自我中心”主義的哲學觀念。中國著名哲學家趙汀陽先生曾對這一問題有過精闢論述。從“一帶一路”倡議所堅持的原則來看,中國絕不是將自身戰略強加於別國,而是強調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共同探索合作的最優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説,“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對這一哲學思想改良的最好呼應。

  在社會人文領域,以“公共外交”為引領,積極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溝通和友誼。“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交”。除了大力推進“旅遊年”、“文化年”以及促進各領域人員交流等措施外,習主席還利用元首互訪的時機,開展了很多極具特色和魅力的公共外交。有很多生動的例子:莊園會晤、瀛臺夜話這種新的外交方式嘗試,拉近了領導人與民眾之間的距離,讓外交變得更加生動和活潑,而且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習主席在出訪中常常用普通百姓的事例、用對方國家的諺語、問候語等與普通百姓交流,不但讓普通民眾感受到了中國領導人的自信和親和力,也讓中國外交軟實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回顧三年來習式外交的成就,除了一系列新戰略的提出和新政策的實施,我們更能感受到它帶給人們的思想的激蕩,這些新的思想不但是中國為世界貢獻的一場思想盛宴,更是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素材。

  (作者: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郭延軍)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