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 中國維和醫療隊在南蘇丹撒播愛與希望(高清組圖)
巴切特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次留學中國並取得婦産科博士學位,現擔任瓦烏教學醫院院長。雖然瓦烏教學醫院與中國維和醫療隊並無官方合作關係,但中國醫護人員經常在工作之餘對該醫院醫護人員展開培訓,以提升當地醫療機構診療水準。攝影:張一夫
原標題:醫者仁心 中國維和醫療隊在南蘇丹撒播愛與希望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一夫):2006年,中國派出了赴蘇丹瓦烏執行維和任務的第一支醫療隊,並根據聯合國駐南蘇丹特派團,在當地建立了一家聯合國框架下的二級醫院,以保障當地聯合國人員及難民的醫療需求。轉眼間,醫療隊已經邁入了奉獻當地民眾的第十個年頭。那麼,中國白衣天使在當地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當地民眾又是怎樣看待這群不遠萬里來到非洲工作的中國人的呢?
“要舒服的話我不會選擇來瓦烏,因為我已經把家安在了澳大利亞,那邊什麼東西都有,但是我看到南蘇丹需要人幫忙,我也從中國學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我現在來到這裡。”
剛才這句字正腔圓的中文,出自土生土長的南蘇丹人巴切特之口。這位被當地人稱為巴院長的資深醫生,現在是南蘇丹瓦烏教學醫院的院長。
1973年,巴切特有幸成為當時蘇丹政府公派到中國的留學生。他曾先後兩次在中國留學,在歷經了14年的語言和專業學習後,巴切特最終在上海醫科大學,即現在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取得了婦産科博士的學位。不幸的是,由於連年戰亂,學有一技之長的巴切特不得不背井離鄉,一度前往澳洲謀生。但戀鄉戀土的巴切特在天命之年重新做出選擇,回到了故鄉瓦烏——新生的南蘇丹共和國的第二大城市。
“雖然我們醫院與中國政府、機構或醫療隊之間並沒有正式的合作關係,但是自從首批中國維和醫療隊2006年來到瓦烏,那會我還是瓦烏教學醫院的一名志願者。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和中國醫療隊有了接觸,建立起了聯繫。”
巴切特任院長的瓦烏教學醫院,是南蘇丹西加扎勒河州最大的一所醫院,論規模應當和國內省立醫院相當,但他告訴記者,醫院幾乎所有科室都缺少醫生,不僅設備總體落後,一些設備甚至都無人懂得操作。第十四批赴南蘇丹(瓦烏)維和醫療隊來瓦烏不久,就派出醫療技術保障組的專家,為瓦烏教學醫院修好了僅有的一台彩超機,為手頭拮據的巴切特省去了一筆不菲的開銷。
此外,醫療隊政委趙聖先表示,在執行維和任務間隙,醫療隊還對當地醫療機構進行了全面考察,做出了有針對性的幫扶安排,以期發揮人才、裝備和技術優勢,幫助瓦烏教學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同行提高診療技術。
“一個是我們為他們提供人才支撐,利用工作之餘,我們的專家到他們所在醫院展開培訓,或是他們選派醫生和護士到我們二級醫院進行為期一週或半個月甚至是一個月的學習,通過手把手教,來提高他們的技術水準;第二,他們的設備可能損壞了,當地技術水準又達不到,沒人修理從而導致設備浪費,我們來了以後派出技師給予維修,使他們的設備能夠正常運轉;第三,如果遇到有危重病號需要我們會診的話,我們通過電話和現場聯繫相結合,幫助他們確定病因參與醫療救治。醫療是無國界的。”
趙聖先提到的二級醫院,全稱是聯合國駐南蘇丹特派團瓦烏基地中國維和二級醫院,是聯合國駐南蘇丹特派團西戰區的最高醫療機構。根據聯合國相關規定,二級醫院的藥品、耗材等物資均為自我保障,藥品種類及配備數量須在輪換時一次性帶足——對於前往南蘇丹執行維和醫療任務的維和醫療部隊而言,防虐抗瘧藥品,毫無疑問是必備的,其中主要包括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所發現的青蒿素。
前不久,一位來自東南亞某國的維和警察腦型瘧疾發作——腦型瘧疾是一種常見而且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在很多非洲國家,腦型瘧疾是導致死亡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原因——鋻於病情危重,二級醫院組織力量前接這名重度瘧疾患者,並展開急救。維和醫療隊隊長張中華回憶説:“(患者當時)出現一系列並發癥,由於長期發高燒、出汗,出現虛脫,伴隨有休克的症狀,當時血壓收縮壓60多,舒張壓40多。這個病人來了以後,我們迅速(為他)補充體液,補充血容量,使其血壓迅速恢復了正常,然後針對他的瘧疾症狀,對症進行了治療。(由於)瘧疾損害最大是腎臟和肝臟,接診幾天(患者)一直沒有尿液,我們補充很多納等離子。”
在持續若干天的治療後,患者生命體徵趨於平穩,具備轉診條件,遂被轉往烏干達的聯合國三級醫院接受透析。經過醫護人員的層層接力,這名患者最終化險為夷,逐漸康復。
當然,並不是每一次出診都來得如此驚心動魄和沉重。在為難民營裏的孕婦進行圍産期檢查時,醫護人員總能聆聽到生的喜悅,而新生命的誕生,也能為難民營裏的男女老幼們帶去歡樂,讓他們暫時掃去內心的苦悶。生活在難民營裏的史蒂芬告訴記者:“在2014年4月27日,我來到了這座難民營,一眨眼兩年快過去了。在這兒,我們得到了中國人的幫助——在難民營一度出現過婦女生育的高峰,不少孩子都是在中國維和醫療隊的醫院出生的。我來這以後,已經有兩批中國維和醫療隊輪換回國了,現在我們又結識了第三批中國來的醫生們,他們的確幫了我們的大忙,不論什麼時候打電話過去,他們總有回應,對此,難民營裏的人們都十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