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大之後,越南將繼續在中美間保持微妙平衡
1月20日-28日,越南共産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河內舉行
1月20日-28日,越南共産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河內舉行。據越南方面報道,代表越共400多萬黨員的1510名黨代表參加會議。此次大會將選出新一屆越共中央總書記、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為選舉包括國家主席、總理和國會主席在內的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做準備,或將創造越共歷史上領導人更新換代的新紀錄。
十二大後,在越南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機構、中央和國家各部委、各省市的黨政機關,大批新人將走上主要領導崗位。大規模的人事變動使西方媒體格外關注,有媒體甚至稱此次大會為越共黨內“改革派”與“保守派”、“親美派”與“親華派”的勢力對決。筆者認為,人事變動確實是此次大會的最大看點,但越南對華和對美政策均不會出現戲劇性轉變。
首先,越共黨內沒有形成所謂的“改革派”與“保守派”、“親美派”與“親華派”。所謂“改革”與“保守”、“親美”與“親華”只是西方媒體杜撰的概念。事實上,自1986年越共確立“革新開放”政策後,“改革”已是其主旋律。而且,“社會主義”和“共産黨的領導”是其始終不變的方向。如果説越共內部有所謂的“改革”和“保守”之爭,也只是對改革進程或具體方式的分歧,遠非勢不兩立的派系之爭,更無所謂西方媒體所渲染的“路線”、“旗幟”、“方向”之爭。無論誰在十二大上當選領導人,“革新開放”的改革路線不會變,堅持越共領導和社會主義的旗幟、方向不會變。
而在處理對外關係上,越共當前沒有也不可能形成“親美派”與“親華派”,越共對美國顛覆其領導和社會主義的警惕不會喪失,同時與中國的南海之爭不會平息。“親美”還是“親華”,完全取決於越南如何維護其自身利益,而非越南領導人的個人喜惡。
其次,越共領導人更替不會對中越關係産生根本性影響。從此前越共十一屆十四中全會公佈的文件來看,此次越共十二大的中心任務依然是拼經濟。越共中央18日宣佈,越共十二大的主題為:加強建設純潔、強大的黨,發揮全民族力量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全面、同步推進革新事業,牢牢捍衛祖國,維護和平、穩定環境,力爭越南基本建設成現代化的工業國家。
中國與越南是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社會主義鄰國,要實現這一目標,處理好和中國的關係至關重要。中越兩國在經貿、人文、防務、執法等領域的合作都取得了較大進展,特別是在經貿方面——兩國貿易額在2015年達到958.2億美元,中國連續12年成為越南第一大貿易夥伴,越南也在2014年躍升為中國在東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越南經濟上依賴於中國的局面短期內不會改變,這是新上臺的領導人不得不正視的現實,越共要實現其十二大目標,與中國關係就不會疏遠。當然,越南與中國的南海權益之爭也不會平息,將繼續維持“總體可控,摩擦不斷”的局面。
第三,“美越結盟,聯合製華”的局面完全沒有現實可能性。美越關係改善的現實目的非常明確,即雙方互相借助對方抗衡中國——美國需要借助越南遏制中國崛起,越南需要借助美國爭奪南海利益。美國出於遏制中國的需要,可以和越南改善關係,如支持越南在南海向中國發難、將越南納入TPP等,以增加抗衡中國的籌碼;但是,對美國而言,中美關係的重要性遠遠超過美越關係,只要中美關係沒有惡化到兵戎相見,美越就不會實現實質上結盟。
並且,美國外交一直秉持者其“理想主義”理念,即輸出其價值觀、推行美式民主,而這是任何越共領導人均無法接受的,即使西方媒體所謂的“親美派”上臺,也不可能放棄共産黨的領導地位、轉向推行美式民主。事實上,越共對美國顛覆其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企圖保持高度警惕,儘管出於在南海抗衡中國的需要,越南可能進一步改善與美國關係,但不可能允許美國大兵再次進駐越南。因此,儘管越共新領導人上臺,出於現實的需要可能進一步發展同美國關係,甚至可能出現“蜜月期”,但“美越結盟,聯合製華”的局面不可能發生。
總體而言,越共十二大是越南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決定著今後五年越南的改革方向和發展方向。越南將在中美間繼續保持微妙的平衡以謀取其利益的最大化——無論越共領導人如何更替,其對外政策都取決於越南的國家和民族利益:中越關係不會疏遠,將依然維持海上摩擦不斷,總體可控的局面;美越關係出於雙方現實需要,將會進一步走近,但不可能“聯合製華”。(崔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