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發展理念: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由大變強之道

2016-01-20 13:07:50|來源:光明網|編輯:王瑞芳

  作者: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 韓慶祥,中央黨校博士後 陳遠章

  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既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它是由大國成為強國對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有其活生生的實踐基礎,它是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又有其內在的現實基礎,它是新常態背景下力求解決我國調結構、轉方式進程中的主要矛盾、根本問題和發展短板的本質要求,還有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它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更有其牢固的政治基礎,它是中國共産黨人推進我國發展全局深刻變革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因而,研究五大發展理念,是關係當代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個戰略性課題。本文主要從整體上來理解和把握“五大發展理念。”

關係發展全局

——涉及發展的基本關係和基本方面

  創新,講的是發展動力,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是解決我國發展的“虛胖”進而由“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這裡講的創新,涉及的主要是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顯然,這裡主要講的是發展動力問題。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指出: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顯然,這主要講的是社會環境與人的創新之間的關係,如社會為人的創新提供種種供給等。在這裡,社會流動機制是最為重要的。如果全社會能形成一種“由下向上”的流動機制,人們通過努力奮鬥、能力發揮和業績貢獻就能由下層進入社會上層,如果處在上層的人不努力,不發揮其能力,也沒有多大社會貢獻,就會由上層掉入社會下層,那麼,這就容易形成一種促進創新的社會體制機制。

  協調,講的是發展佈局以及發展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它既涉及到區域、城鄉、部門、行業之間的關係,也涉及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係,還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其中所講的“發展中的重大關係”,當然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部門之間、行業之間的關係,都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表現出來。正確處理這些重大關係,是我國發展制勝的重要法寶。要正確處理好這些重大關係,從哲學來看,需要運用好唯物辯證法,照辯證法辦事。

  綠色,講的是發展品質,主要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係。破壞自然環境的發展不是有品質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強調,我們應實行的發展是有品質有效益的發展。這裡的有品質,其中之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共生,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此基礎上,當今我們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就是在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前提下的發展。

  開放,講的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的國內外環境,主要涉及到的是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中國的發展不能脫離世界發展的軌道,它要融入並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正是在融入並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進程中,中國發展起來了,同時也對世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當今,整個世界處在一個交融交流交鋒的時代。在這一時代,如何正確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尤為重要。開放,是正確處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根本途徑,也是營造良好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的重要方面。在開放中,我們既要利用西方先進文明成果,同時也要警惕種種“陷阱”。當今我們所講的開放,既是雙向開放,又是全面開放,也是更高層次的開放,還是協調共進、互利共贏且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開放。

  共享,講的是發展目的,主要涉及的是人與發展的關係。在一定的發展時期,發展的成果既要用來擴大再生産,也會為一部分人享有,但最終還應當以人民為中心,為全體人民共享。應當説,用來擴大再生産和為全體人民共享是正途,尤其是我國相對發展起來以後,更應強調使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這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史觀。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

  由上看,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涉及的都是發展中最基本的關係、最基本的方面,因而它關係著發展全局。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