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國工匠】三峽電廠檢修中的“定海神針”
光明網訊 “從200毫米的壓油管路到10毫米的控制管路,甚至只有一根頭髮絲四分之一直徑的設備間隙,檢修的時候都不能放過。”淩偉華指著三峽水電站內部的一些設備告訴記者。
自古三峽多雄奇,文人多吟哦,三峽之美在於其險,三峽之險,險于迂迴曲折,多急流險灘。而三峽大壩的建設,有效的減輕了長江荊江河段的防洪壓力,同時也將長江豐富的水能資源利用起來。在一代一代三峽水電建設者的努力下,三峽水電站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而淩偉華正是諸多三峽建設者中的一員。
三峽電廠的“專科醫生”
1982年從技術院校的火電專業畢業以後,淩偉華首先到了葛洲壩水電廠工作,後來進入了舉世矚目的三峽電廠。調製器的檢修工作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份工作他一幹就是30多年。
“剛入廠那會兒還是挺激動的,工作起來也挺帶勁,但是時間長了,日復一日重復性工作讓我有點急躁心理。”淩偉華回憶剛工作的自己,那時候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他有時候抱著“差不多就行”的心態工作,在他看來工作幹來幹去都一個樣,沒什麼難的,心裏難免有鬆懈。
但是現實很快給他上了一課:檢修工作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絲毫馬虎不得。
有一次,淩偉華接到任務,獨自到一個偏遠的水電站進行調製器的檢修。“那時候覺得自己的技術還滿可以的,這個小的檢修沒什麼,就輕鬆的過去了。”到了現場真正開始維修的時候,淩偉華傻了眼:檢修所需的材料他沒有帶全,少一個石棉墊圈。
怎麼辦呢?問題已經發現,回去再拿材料又怕來不及,靈機一動的淩偉華就地取材:找了一個塑膠涼鞋,剪成墊圈的形狀當作替代物用了上去。
“為此我挨了師傅好一頓訓。”淩偉華説,他抖得機靈終歸沒能瞞得了他師傅的眼睛,了解到情況的師傅將他好一頓訓。“本來嘛,沒帶齊必要的材料就是我自己的問題,出了問題後反而耍小聰明,被訓是必然的。”淩偉華反思到。
這次小小的“風波”後,淩偉華收起了以往那種鬆懈的工作態度,更加投入到檢修工作的同時,也開始更多的在工作中反思自己的得失,用他自己的話説,開始更多地“用腦子”去工作而不單單機械性的重復了。
“我們做檢修要對設備有相當的了解,很多時候要能通過聽和看就迅速地發現問題。”淩偉華告訴光明網記者,多年的用心積累下,他總結了一套屬於自己自己的“望”、“聞”、“問”“切”的淩氏檢查法
“三峽電站有34台水輪機,而每一台水輪機的調速器都有大大小小近百個部件。”在淩偉華看來,他們的工作就好像是調速器的醫生,“而且還是那種專職的醫生,要隨時保證設備能‘健康’地運轉。”
“如果將這些設備的構成當作人體脈絡的話,那我們就相當於就是電站調速器這一科的醫生吧。”
“No.133必須到場!”
事實上,淩偉華“醫”調速器的功力不僅得到了眾多三峽電站建設者的認可,連一項眼界較高的國外製造廠商也對其讚譽有加。
電廠在從國外引進一些設備的時候,往往會組織一些技術骨幹去“接機”,會同外國製造廠商一同調試設備的同時,也對引進設備進行評估,而淩偉華作為最有經驗的檢修工人之一是“接機”的常客。
在一次“接機”過程中,調試設備的時候發現油壓變化異常,三峽電廠的檢修工人和外國製造商方面的轉接輪番上陣,卻誰也沒能發現問題所在,這可急壞了在場的人,設備異常無法解決使得投入使用時間被無限期延長,這不論對製造商還是三峽電廠來説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我覺得可以仔細檢查一下排油孔,應該有點沙子或者類似的東西堵住了。”淩偉華來回轉了幾圈後好像看出了點什麼,就向聯合評估的人員提出了建議。但在場的人誰也沒把這個建議當回事,在他們看來,油孔被堵應該是使用過的設備才可能出現的狀況,這是新設備,油孔中怎麼會有異物。
但是時間一點點過去,多翻“折騰”無果後,有人提議不妨照淩偉華説得再仔細看看排油孔,果不其然,技術人員在拍有空中發現了細小的顆粒,很可能是在設備組裝的時候不小心落下的,然而就是這沙粒般大小的顆粒讓一乾人著急上火了半天。
這時候包括外國製造商在內的評估人員才想起來找淩偉華,但是他卻早已經賭氣獨自離開了。
“淩師傅這個倔脾氣真是什麼時候都改不了。”機械水工維修部主機分部主任胡軍啞然失笑,“但是他的倔不是頑固也不是那種毫無道理的倔,二是對於檢修這門工藝的精益求精的執著。”作為淩偉華的直屬領導,同時又跟他學過技術的胡軍給了淩偉華很高的評價。
當然,淩偉華的這種表現以及執著的態度也吸引了外國廠商的關注,儘管雙方交流不多,淩偉華也不怎麼會説英語,但是外國廠商記住了他安全帽上的標號:“113”。
“one,three,three”每當外國指導安裝的工程師不停念叨這三個數字的時候,其他人就明白了:是要淩偉華趕緊過來。
“機組調速器現場測試的時候,其他人可以不來,NO.133不能不到。”外國工程師每每這樣説到。
移動的檢修“百科全書”
面對這麼多讚譽,淩偉華很是不好意思:“其實我覺得他們説我倔倒是真的,有的時候我還就喜歡認死理,説白了有點鑽牛角尖。”
然而恰恰是這這種“認死理”的態度最為讓他的工友們最為佩服。
“我們廠內有不少國外引進的設備,外國廠商給得一些使用説明還有注意事項等材料通常都是英文,而且還大多是專業術語,一般人看不懂,所以我們找了專門的翻譯人員將材料翻譯出來再分發給工人。”胡軍告訴記者。
但是淩偉華偏偏特立獨行,整天抱著個英文大字典自己在那琢磨英文的資料。“何苦呢,這部由現成的翻譯好的嗎?”胡軍有時候勸他,“你又沒有英文基礎,這不給自己太麻煩嗎?”
但淩偉華也有自己的道理:“這麼能説是無用功?之前找人翻譯的有一些專業術語他們也搞不明白,而且他們沒在一線幹過,想當然的就翻譯了,這種資料讓工人怎麼看得懂。”
事實證明,和一線生産有點脫節的翻譯確實給工人們的認知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在檢修測試中有一個‘dry test’和‘wet test’的專業術語的翻譯,翻譯人員直譯成了‘幹測試’和‘濕測試’,這可讓很多工人頭疼了很長時間,都在想什麼意思呢?”胡軍舉了個例子。
這時候,整天抱著英文字典的“偽翻譯專家”淩偉華來了,他想了想:“嗐,不就是無水試驗和有水實驗嗎?”這麼一説,工人們才明白,都笑了起來,這麼簡單的一個事而因為翻譯問題卻讓一乾人困擾了這麼長時間。
就衝這,工友們對淩偉華“啃”英文字典的行為服了。
“只有自己理解了,再結合工作中的經驗才能明白原文的意思,你只會英語或者只會埋頭幹都不行,得多琢磨。”淩偉華這樣總結。在他的工友看來,淩偉華對工作上的事要求很嚴格,不論對自己還是身邊的人,他總是説要給自己一個高標準。
30多年來,淩偉華一隻堅堅守在調速器檢修的崗位上,期間有過急躁也有過厭倦,但卻總沒有改變他精益求精的追求。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三峽水電站當下的成績也不僅僅是一個人努力的成果,像淩偉華這樣的始終堅守在一線崗位上的工人還有很多,也許他們沒有驚人的成績,也許他們的能展露身手的空間只有狹小的幾平米,也可能他們從未引起過多的關注,但他們一直秉持著對工作的熱情,為整體的建設添磚加瓦。
“靜下心來,發現工作的樂趣,這是最大的也是最簡單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