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人權紀實】傳承與創新中的上杭客家木偶戲

2016-12-02 10:58:3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李艷玉表演客家木偶戲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殷欣):客家木偶戲是數百年來流傳于福建閩西的一種民間戲劇表演。演員們通過牽線操縱木偶,來為觀者演繹傳統戲曲故事,曾經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今天在客家木偶戲的故鄉福建省上杭縣,這項一度面臨失傳境地的古老藝術,正在被用心傳承創新著。

  在剛剛建成不到一年的上杭縣木偶戲傳習中心寬敞明亮的工作室裏,木偶戲演員李艷玉正忙著整理木偶戲服,旁邊的桌子上還擺著幾個尚未製作完成的,用風乾了一年時間的香樟木雕刻的木偶頭像。從14歲開始學習木偶戲的唱腔和提線開始,40多年過去了,她精通從戲曲演唱、木偶操控、樂器演奏、木偶製作到戲服縫製等木偶戲表演所涉及的各種技藝,她説:“我父親就是演木偶戲的,但是他是樂隊配音,提線(木偶)他是不會。我們那邊,我小時候鄉鎮裏面(有)非常多的木偶戲班,就是(閩西)客家木偶(戲)發源地那個地方。我就出生在那裏,所以説從小(受到)熏陶,在那種氛圍之下長大的。”

  李艷玉的出生地,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白砂鎮是公認的客家木偶戲發源地。據史料記載,明初洪武年間(西元1397年),4名白砂村民前往浙江杭州學習木偶表演,學成後又回到故鄉,從此木偶戲慢慢傳遍閩西一帶的客家山水,乃至台灣地區,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從民國初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客家木偶戲處於鼎盛期,閩西各地形成了數個富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分佈著數百個戲班和大批高水準藝人。

  客家木偶戲也被人譽為十指絕藝,根據情節不同,每個木偶身上會有16到36根不等的連線。加上服裝和道具,單個木偶有2-5公斤重。演出時,演員在演唱的同時要隔著2米高的背景幕布,站在5米長3米寬的高臺上,操縱木偶做出行走、下跪、騰躍,乃至書法繪畫等動作,難度非同尋常。今年70歲的客家木偶戲傳承人劉金壽,出身於木偶戲世家,他從1960年開始拜師學藝,從事木偶表演已經50餘年,他説:“這個學木偶不比(真)人戲(曲),不比舞蹈,因為這個木偶是間接指揮的,不是人自己指揮的,還有一節線那麼長。我們是後臺表演,(木偶)它們沒有臉部表情的,靠你自己的聲腔去給它配,(表現)悲歡離合,輕重緩急,不是那麼容易的,最少也要三年,你還要努力學習才行。”

黃妃媛用木偶進行茶藝表演

  客家木偶戲曾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過一段無人喝彩,觀眾大量流失的艱難時期。回憶當年,劉金壽坦承那時出去演出都演怕了,木偶劇團已經到了發不出工資,山窮水盡的地步。面對嚴峻的現實,劉金壽對木偶戲的未來憂心忡忡。為了不讓這門獨特古老的民間藝術就此失傳,2000退休後,他和其他老藝人一起舉辦了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培訓班,一心撲到木偶戲的傳承當中。

  現在,在由當地政府主導,社會資本參與建成的木偶戲傳習中心裏,劉金壽每天上午都會到中心給十幾個徒弟們傳授木偶表演技藝。30多歲的丘榮曾經是一名舞蹈演員,現在他成了劉金壽老師的得意門生。經過半年多的練習,他已經可以完成高難度的木偶書法表演:“木偶這個藝術如果我們再不傳,再不學,真的很快就結束了。所以,我們現在是拯救大行動,拯救客家木偶。舞蹈都是年輕人幹的事,體力終將退化,將來肯定是站到幕後,但是提線木偶書法,一直到我老,(我)都還可以動,所以我應該往這方面去發展。”

  木偶傳習中心的學員並非全部來自於劇團演員,女學員黃妃媛過去從事行政工作,出於對木偶戲的濃厚興趣選擇進入傳習中心。在努力克服了臂力問題之後,她現在可以用木偶來進行茶藝表演,這一全新的節目。她覺得對於客家木偶來説,一方面要傳承,一方面還要創新,要讓下一代也多接觸木偶表演:“我女兒她今年十歲了,今年暑假她基本上都跟著我。我在練的時候,她也在跟著我練,她也會拿著木偶動一動,玩一玩。小朋友這一代人,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的人讓他們接近了木偶,他們還是很喜歡的。因為好幾次我們去幼兒園演出,或者是小學演出,小朋友都非常喜歡木偶,特別喜歡來動一動(木偶)。”

  在上杭縣木偶傳習中心成立一年的時間裏,藝術家們已經創作出了6、7個全新的小節目。這些節目緊跟時代的腳步,無論是在節目內容上、還是在唱腔唱法、木偶形象上,客家木偶戲展現出了較大的創新性,木偶戲藝術家李艷玉説:“《智取大名府》是水滸傳裏面的(故事),我們現在正在做,做一個新的《智取大名府》。這個的造型就會根據現在觀眾所想看到的那種造型,和(傳統)的戲曲造型完全不一樣。然後比如説臺詞,唱詞和唱腔也要有所改動。因為現代人不愛聽你幾十分鐘再唱一段。但是我們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去創新。有些傳統的好的東西我們要保留,必須要改革的必須要改,這個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