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劉佑年:30年匠心練出"金耳朵" 一輩子鑄好編鐘的"哆來咪"

2016-12-04 14:13:47|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張斯路

  中國青年網武漢12月4日電(記者 劉尚君)癡迷了編鐘一輩子,劉佑年説,他就是愛聽從這編鐘敲出的“哆來咪”,清脆悠揚、動聽悅耳。  

  精耕細作30年,作為一名大師級的“鑄鐘人”,殊不知,他拿著鐘錘上在編鐘上這樣輕輕一敲,敲出的是歷久彌新的編鐘韻味,敲出的是千磨百練的高超技藝,敲出的是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找到劉佑年可費了不少勁,他所在的武漢機械工業研究所淹沒在一片相對破舊的筒子樓中。一所上世紀50年代的舊辦公樓,幾間味道嗆鼻、原始簡陋的大廠房,便是劉佑年這30年工作的地方。在這裡,他從一名不折不扣的理科男變成對樂理精通的藝術學者,他在機器的轟鳴聲和調音的噪音聲中練就了一聽就準的“金耳朵”,他把與音樂為友,與編鐘為伴的青春,毫無保留滴獻給了這裡,只為鑄造一件件愈加精美的編鐘藝術品。  

  

  劉佑年正在進行編鐘鑄造工作。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攝 

  絕不放過每一次學習的機會  

  編鐘,作為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很多普通人並不熟悉。它興起于西周,興盛于春秋戰國時期直至秦漢,多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挂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木錘或木棒分別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歌曲。厚重的銅壁上,凝結著穿越時空的中國智慧和天籟之音。

  毫無疑問,編鐘可以説是一個極其冷門的小眾文化,鑄造編鐘也算得上是一門傳統古老的技藝了。“之前我們都沒怎麼學過特別系統的鑄造方法,全靠自己琢磨出來的經驗。”到今天,劉佑年已經是武漢機械工業研究所的第四任鑄鐘人。  

  “我幹這玩意兒,沒有興趣肯定堅持不下來。”説起來,劉佑年是一名從機械專業畢業的學生,這與傳統音樂器械製造完全搭不上邊。但是“任性”的老劉就是憑藉著對音樂的喜愛,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現在的職業。從1986年進入武漢機械工業研究所開始,他便一直在紮根在生産一線從事藝術鑄造産品和經營管理工作。  

  最開始製造編鐘,劉佑年可是個不折不扣的音樂黑洞。“那時候我們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複製和仿製編鐘,做出來的作品能讓人能聽出音符在調上就行,沒啥大標準。”什麼音調、音色、響度等樂理知識,劉佑年都不太了解。但是他並沒有放低對自己的要求,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經常向老師傅學習,爭取把別人的智慧都變成自己的智慧。  

  1991年,上海民族樂團來到研究所定制33件套的編鐘,懂行的行家一看劉佑年就不懂音樂,便從五線譜開始教他。為了更好的了解編鐘的構造,劉佑年不知跑了博物館多少趟,湖北省博物館的學者也給了他很多幫助。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劉佑年完成了33件套編鐘的製作。本以為做的很好了,但是當上海民族樂團的音樂家來驗收産品時,有11口鐘當場被他們判了死刑。  

  “你們這個鐘的沒有調過音。”也就是從這開始,劉佑年第一次知道原來製造一口編鐘,還需要調音這道工序,不是只要保證音準就行。“要把音樂藝術和操作技能結合起來,才能製造出精美的作品。”  

  雖然自己的作品被判了死刑,但是,劉佑年感覺自己的鑄鐘本領上了一個大臺階,也找到了自己以後的發展方向。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