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萬人發展鄉村旅遊脫貧致富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 題:青山綠水真能變成金山銀山?——264萬人發展鄉村旅遊脫貧致富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張紫赟
曾窮到借褲子穿,如今年收入10余萬;曾説話怯生生,如今變成自信能幹的“多面手”……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吹響了決戰脫貧的衝鋒號。一年間,旅遊扶貧改變了264萬貧困人口的生活。
今年11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建立健全産業到戶到人的精準扶持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旅遊、電商等。
旅遊扶貧有哪些新“招數”?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新華社記者組織多地調研。
“一年整村脫貧、兩年全面小康”——鄉村旅遊成脫貧主戰場之一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大寨村,地處桂北山區,距離縣城約40公里,以壯闊的梯田聞名遐邇。十幾年前,村民潘保玉外出打工時,窮到褲子都是向別人借的。近年來大寨村用梯田和民族村寨入股,與景區合作,今年一年他將通過門票分紅、經營旅店獲得10余萬元收入。
河北省尚義縣十三號村,“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籮,煮一鍋”,曾經是貧困村集體經濟的真實寫照。村裏無人居住、房屋閒置破損的宅基地曾佔七成多。如今走進村子,整齊的道邊楊樹、太陽能路燈,青磚紅窗、造型別致的窯洞,加上背靠青山綠水的獨特位置,猶如身處山水畫間。
60歲的村民董文軍和老伴不僅參與窯洞經營分紅,還有看護山上藥材、賓館打工多項收入。“掙了錢,想買啥就買啥。原來臨近冬天,才坐騾子車到縣城去買炭火。今年7月份,我就買回來了過冬炭火,拖拉機直接送到家門口。”
談及旅遊扶貧帶來的巨變,百姓們難掩喜悅之情。“我每天都要打掃一遍屋子,再辛苦也心裏高興。有時候晚上睡不著,我就樓上坐一會兒,樓下坐一會兒,把每個床都睡一會兒,在沙發上再躺一躺,心裏美得不行。”
山西省紅石塄鄉車河村村民曾朝玉笑稱,自己的家從“破房、陋鍋、煙灶火”變成了如今雪白墻壁、瓷磚地板、獨立衛生間,靠鄉村旅遊脫了貧、發了家。
湖北省黃岡市神峰山莊是一家年接待量達20萬人次的休閒農莊,遊客可參與諸多體驗活動,如最受歡迎的“黑禧鐵豬三項賽”:黑禧豬穿上統一的“運動服裝”,跳水、游泳、跑步……
“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必先扶志”。很難想像,這裡的工作人員,就是附近文化水準不高的山民,曾經説話都怯生生。如今既是農業技術員,又是服務員、導遊、演員和保健師。多勞多得的工作機制,使得他們不僅學到了技能,增加了收入,更增強了幸福感和自尊自強的意識。
在山清水秀的安徽省岳西縣黃尾鎮,年過半百的貧困戶劉大闖説自己被家境困在了大山裏,雖然名字叫大闖,卻從沒出去闖蕩過。多虧鎮村的牽線搭橋,走上“産業+旅遊”的雙重脫貧之路。“養的400只土雞已經被景區農家樂提前預定,能有兩三萬元的收入呢。”
貴州省桐梓縣婁山關街道杉坪村則跑出了自己的“脫貧速度”。在這個村民組大多分佈在千米以上高山上的村莊,自2014年3月起打造 “黔北花海”景區,如今,開車沿著當年紅軍征戰的婁山關腳下順山而上,放眼望去,一幢幢白墻藍瓦、黃墻紅頂的小洋樓,掩映于青山之上、花樹之間、果園深處。杉坪村貧困戶已從4297人減少到89人,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從4500元增加到超2萬元;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積累到305萬元,實現了“一年整村脫貧、兩年全面小康”的華麗轉身。
國家鄉村旅遊扶貧工程觀測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貧困村通過鄉村旅遊脫貧人數264萬人,佔全國脫貧總人數的18.3%。鄉村旅遊已成為我國農民就業增收、農村經濟發展、貧困人口脫貧的主戰場和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