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政府部門上“菜單” 貧困戶“點菜”摘“窮帽”

2016-12-05 17:30:39|來源:人民網|編輯:范琪妍

  【摘要】 初冬,寒意來襲,在重慶市武隆巷口鎮廣坪村的蔬菜基地裏,卻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2015年,全縣鄉村旅遊接待戶達到2532戶、床位31556張,接待遊客350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3.8億元,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萬餘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1萬餘人,其中8000人為建卡貧困戶。

  張世龍家門口的大片蔬菜地,甘藍種植讓他脫貧致富。

  人民網重慶12月2日電   初冬,寒意來襲,在重慶市武隆巷口鎮廣坪村的蔬菜基地裏,卻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再過一些時日,一筐筐綠油油的甘藍將被裝進車廂,運往重慶主城。曾經窮鄉僻壤的村落,搭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一輩子沒走出這大山,沒想到守著家門口,生活也能越來越好,”張世龍説,蔬菜種植讓他鼓足了錢袋子,過上了好日子。

  蔬菜種植改寫了眾多像張世龍這樣深山貧困戶的命運。而在重慶武隆,除了高山蔬菜,通過草食牲畜、特色林果、鄉村旅遊拉動扶貧,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

  2015年,重慶武隆實現13個鄉鎮“整鄉脫貧”、48個貧困村脫貧“銷號”、29524萬貧困人口脫貧“越線”。12月1日-2日,人民網“精準扶貧看重慶”大型全媒體採訪走進第二站——武隆。

  重慶市武隆縣縣長盧紅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以巷口鎮廣坪村為例,武隆採取政府“備菜”,為貧困戶提供項目扶持菜單;貧困戶“點菜”,貧困戶自選脫貧項目;部門“上菜”,為貧困戶提供精準扶持資金和政策的“菜單式”産業精準施策扶貧模式,助力扶貧攻堅。今年,武隆有望再實現19841人脫貧,整體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控制在3%以下。

  守著“家門口”也能過上好日子

  在蜿蜒曲折的山路間,驅車10余公里,抵達巷口鎮廣坪村。農田裏,成片成片的甘藍映入眼簾。41歲的張世龍就住在廣坪村1組,2014年,因家中缺乏勞動力,沒有收入來源,他母親又患上眼疾,花去大量醫藥費,因病致貧。

  乘著廣坪村大力發展蔬菜産業的東風,張世龍在自家的5畝地裏種植了甘藍,僅兩年時間,他就脫貧致富。進入盛産期後,一畝能産6000多斤,按照1.2元每斤的收購價計算,每畝可實現純收入6600元。一年下來,可獲得3萬多的收入。除此之外,他還發展山羊和生豬養殖,年收入可達5萬餘元。

  “現在賣菜都不需要像以前那樣肩挑背扛,走上2、3個小時拿到集市上去,坐在家門口就有人上門來收購,完全不愁銷路,”張世龍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如今,村子裏路修好了,飲水問題也解決了,連電壓也比以前穩定多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雖然廣坪村一直以蔬菜種植為主要産業收入,但由於缺技術、缺資金、缺規劃,廣坪村的蔬菜産業發展一直處於單打獨鬥、靠天增收的狀態,”被選派到廣坪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李小軍告訴記者,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在他帶領下,引進了武隆縣吉園農業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代家壩蔬菜基地為核心帶動全村發展,經過兩年的持續發展,廣坪全村蔬菜産業已經發展到2200畝,主要以越冬甘藍、小米冬瓜、油麥菜、南瓜、辣椒等品種為主,帶動了53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種下經濟林 收穫“搖錢樹”

  進入冬季,7月份那般黃燦燦的金銀花已不再,在桐梓鎮香樹村,一大片正在“冬眠”的金銀花雖沒有盛花期那般嫵媚動人,但也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抹綠色。

  2014年,武隆吹響扶貧號角,桐梓鎮也迎來發展的好時機,大力發展苗木、花卉、金銀花等生態農業。2008年,香樹村支部書記劉劍率先種植金銀花,取得了較好的收益,在他的帶動下,香樹村大部分的村民靠著金銀花種植,鼓足了錢袋子。

  35歲的鄒顯茂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鄒顯茂家住香樹村3組,老伴身體殘疾,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加之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靠著她一人打點零工,完全無法支撐一家人的生計,2011年,她被列入建卡貧困戶。

  起初,她在劉劍種植的300余畝金銀花林裏打工,賺點工錢,免費學習剪枝、施肥等種植技術。而後,在劉劍的指導和幫助下,她利用家裏12畝土地,也開始了金銀花種植。5元一株的金銀花苗,政府補貼4元,再加上劉劍的技術幫扶,鄒顯茂的致富夢很快就實現了。

  “現在感覺生活又有奔頭了!”鄒顯茂告訴記者,一畝金銀花可産800斤鮮花,按照3元一斤鮮花的收購價來算,可收入近3萬元。加之,她還養蜂、養豬,一年收入可達4萬餘元。目前,桐梓鎮400余農戶參與金銀花種植,面積已達3000畝,實現年産值600余萬元。

  旅遊助力 惠及9.2萬貧困人口

  從重慶市武隆縣城出發,約莫一個小時後,火爐鎮向前村涼水井社映入眼簾,一幢幢兩樓一底的歐式風格的小洋樓出現在崇山峻嶺中。7棟小樓三面圍定,寬闊的籃球場地,優雅寧靜的大院。誰能想到,兩年前,這裡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社,如今,卻發展成為武隆鄉村旅遊的典範。

  2014年,隨著重慶武隆扶貧工作的推進,村民楊東和楊建國聯手回鄉創業,流轉土地,帶動全村人致富,並打造院落式樓房。與此同時,該社34家農戶也參與到農房改造中,在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資金和新農村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向前村徹底改變了舊模樣。

  貧困戶楊七兵的家就在其中。楊七兵一家4口人,曾經住在向前村的大山裏,得益於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楊七兵一家從深山裏搬了出來。拿著政府補貼的搬遷費和向親戚朋友籌集的資金,修建了8個標間、近300平米的樓房,辦起了農家樂。因精力有限,他將房屋租給別人,一年租金3萬餘元。往日種啥吃啥的日子徹底一去不復返,他也徹底摘掉了“貧困帽”。

  “除了打鄉村旅遊牌,火爐鎮還大力推進脆桃、葡萄、李子、牡丹、無花果、鬱金香、茶花、果酒釀造、牲畜養殖等多種産業的發展,”火爐鎮黨委書記謝宇翔告訴記者,不久前,火爐鎮組建成立了武隆縣花間農業股份合作社,現已經栽植脆桃210畝、蜜李50畝、鈣果20畝、無花果20畝。按照生態發展的思路做品牌農業和效益農業,吸引遊客就地消費和駐紮消費,進而發展旅遊農業。

  近年來,重慶武隆通過旅遊拉動扶貧,消除了貧困村48個、貧困人口9.2萬餘人。據重慶市武隆旅遊局副局長李鵬程介紹,目前,武隆在26個鄉鎮全面鋪開了鄉村旅遊示範點的建設,成功啟動了50個鄉村旅遊示範點打造,已建成5個鄉村旅遊示範點。2015年,全縣鄉村旅遊接待戶達到2532戶、床位31556張,接待遊客350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3.8億元,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萬餘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1萬餘人,其中8000人為建卡貧困戶。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