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8日電(見習記者 曾繁華 記者 楊月)自2015年底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至今已滿一年。
“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誌,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的講話猶在耳畔。
扶貧之路上,涌現出了眾多優秀的專家、能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便是其中的典範。
1
“人一輩子得做點讓別人好的事。”直到為人祖父的年紀,李保國依然記得小時候奶奶對他的叮囑。
1981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的李保國響應學校號召,扎進太行山,搞起山區開發研究。當時的太行山區水旱災頻繁,交通不便,十分貧困。脫貧致富,成了山區群眾最急迫的願望。
李保國。資料圖
作為農民的兒子,李保國坦言“見不得老百姓窮”。走進大山用科技精準扶貧,在他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光扶貧還不行,他一定要教會農民兄弟技術,授人以漁。
好多農民都叫他“恩人”。“每逢正月到村裏,家家戶戶都邀請我吃飯。”農民兄弟的熱情與淳樸讓李保國難忘。
有一次,李保國趕回保定參加學術會議,車在摩天嶺村遇上交通堵塞,進退不得。一個村民叫上人,把自家的土坯墻扒開三米多寬的口子,讓李保國的車開過去。
“每當想起這些,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熱流。為了這些農民兄弟的真情,我願意把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全部貢獻出來。”李保國説。
李保國在河北省內丘縣崗底村向村民講解果樹修剪知識。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攝
2
最近網絡上流行一句話,“立個小目標,先掙它1個億”。
而李保國幫10多萬農民兄弟增收了35個億!
李保國在研究樹苗。資料圖
“我一手指導的模式在河北遍地開花了,這是我的一種精神享受——我幹成了這件事!我辦成的這麼多實事本身,就是對我的最高獎勵。”被譽為“科技財神”的李保國自己並不熱衷於賺錢,覺得每月數千元的工資花不完。“不就吃藥花點錢嗎?平時去山裏,人家還管飯呢。”
他更享受其中的成就感。
他把發明的山地節水灌溉專利免費送給一位企業家,企業家春節時捎了些螃蟹和蝦過來。他看到企業家的成果特高興:這我收下了。
3
為了農民兄弟脫貧致富,他算是把自己掏空了。
他手機裏有300多個農民兄弟的電話,24小時隨時答疑。其中許多人的名字他都叫不出、叫不準。但甭管誰提問,他都耐心解答。
妻子郭素萍,也是他課題組的主要成員,常跟著他東奔西走。江蘇一個素不相識的核桃種植戶打來電話求助,他帶著妻子買了火車票就走,在地頭指導完畢後飯也不吃一口,連夜又往回趕——第二天在石家莊的一個村他還有場指導培訓。
李保國在車中休息。資料圖
有一年臘月二十九,這對夫妻剛剛從外地趕回家,想著明天年三十兒,白天還來得及置辦點年貨,晚上在家守歲過年。突然想起來,這個臘月沒有三十,今晚就是除夕!
夫妻兩人對視苦笑。幸好親家及時“救場”——打電話叫他們過去一起去吃年夜飯。
大年初二開始,就有人來諮詢開春後的果樹栽種之類的問題。夫妻雙雙重返工作狀態……
4
是的,他跟妻子都難得清閒。
在校園裏,同事們偶爾會看到他樂呵呵地抱著小孫子來回轉悠。風風火火的工作狂難得變身慈祥爺爺,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
李保國在陪孩子玩耍。資料圖
但他的常態是另一種風格:開著越野車,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保定、邢臺……白天黑夜地奔波,指導、講課、調研……西天取經似的跋山涉水,越野車底盤磕破好多次。
學校原想給他派個專職司機,可他説,“我天天上山下鄉,鐵打的司機也受不了。”
所以他考了駕照,自己上車當司機,下車當勞力。他愛人坐副駕駛上負責幫他隨時接電話、記備忘。
問題是——“鐵打的司機”都受不了,他又怎麼吃得消?
早在1998年,因為常年往山裏跑,生活不規律,李保國患上糖尿病;2007年,又被確診患上疲勞性冠心病。心臟造影顯示他75%的血管狹窄,連支架都做不了。
5
2016年4月10日淩晨4時,李保國教授心臟病突發,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58歲。
那個30多年全力科技扶貧的“太行新愚公”走了。
那個自己不講究吃穿,卻讓農民兄弟的日子越過越好的“科技財神”走了。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李保國教授的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
“李保國同志35年如一日,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長期奮戰在扶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第一線,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用自己的模範行動彰顯了共産黨員的優秀品格,事跡感人至深。李保國同志堪稱新時期共産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廣大黨員、幹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學習李保國同志心繫群眾、紮實苦幹、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得知李保國去世的消息,農民兄弟們哭了。多個鄉村自發組織追悼活動。來自各地的千余名群眾趕去弔唁。
2016年10月24日,當地小學生為李保國銅像獻花。當日,李保國銅像在內丘縣崗底村揭幕。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攝
李保國走了,但更多“李保國”式的團隊如星火燎原,點亮神州。
愛人郭素萍帶著丈夫留下的20多人的科研團隊,繼續無怨無悔地奔波于各地,在山區間播撒著科技的“火種”。
全國多所高校裏,一批批被李保國教授事跡感召的年輕人走進大山,走進田間地頭,走進農民的心坎兒裏。
我國脫貧攻堅戰已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李保國的光輝足跡,深深印證了“將科技作為精準扶貧的內生動力”“讓科技成為改變貧困地區群眾命運的強大推動力量”大有可為。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舉得很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