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産登記細則:查詢目的要合法 原房産證不用更換

2016-01-21 10:59:34|來源:中新網|編輯:谷士欣

  原標題:不動産登記細則:查詢目的要合法 原房産證不用更換

  不動産登記細則:查詢目的要合法 原房産證不用更換

  《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動産權證書》樣本。來源國土資源部

  中新網北京1月21日電(記者 李金磊)在徵求意見結束近9個月後,《不動産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日前正式公佈。如何申請不動産登記?現有房産證要更換嗎?哪些人可以查詢不動産資料?如何進行查詢?登記信息安全嗎? 中新網記者根據細則,梳理出百姓關心的五大問題。

  如何進行登記? 

  ——需提交身份證明 

  細則第2條規定,不動産登記應當依照當事人的申請進行,但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本實施細則另有規定的除外。

  曾參與不動産登記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起草工作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嘯對中新網記者表示,依申請登記,也就是説當事人不申請,登記機構不會主動或強制登記。但需要指出的是,只有辦完不動産登記,不動産物權變動效果才發生,交易在法律上才真正安全。

  對於如何申請登記,細則規定:申請不動産登記的,申請人應當填寫登記申請書,並提交身份證明以及相關申請材料。申請材料應當提供原件。因特殊情況不能提供原件的,可以提供複印件,複印件應當與原件保持一致。

  現有房産證要更換嗎? 

  ——産權未變更、轉移 原證可不換 

  對於老百姓來説,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不動産登記後,之前的房産證等證書是否依然有效?是否需要立即申請更換呢?

  對此,細則第105條明確規定:“本實施細則施行前,依法核發的各類不動産權屬證書繼續有效。不動産權利未發生變更、轉移的,不動産登記機構不得強制要求不動産權利人更換不動産權屬證書。”

  簡單來説,就是在産權未變更、轉移的情況下,可以一直持有舊證書,老百姓不用著急去換新證。

  不動産登記細則:查詢目的要合法 原房産證不用更換

  資料圖。來源新華社

  哪些人可以查詢不動産登記資料? 

  ——限定三類主體 

  對於外界最為關注的不動産登記資料查詢問題,細則明確提出“國家實行不動産登記資料依法查詢制度”,並把查詢主體限定為權利人、利害關係人、有關國家機關,而這三類主體查詢、複製其不動産登記資料的範圍也不一樣。

  根據細則,權利人可以查詢、複製其不動産登記資料。因不動産交易、繼承、訴訟等涉及的利害關係人可以查詢、複製不動産自然狀況、權利人及其不動産查封、抵押、預告登記、異議登記等狀況。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國家安全機關、監察機關等可以依法查詢、複製與調查和處理事項有關的不動産登記資料。其他有關國家機關執行公務依法查詢、複製不動産登記資料的,依照本條規定辦理。

  程嘯指出,將查詢主體限制在權利人、利害關係人、有關國家機關,這意味著不是任何人不需要任何條件就可以隨意查詢不動産登記資料。

  不動産登記細則:查詢目的要合法 原房産證不用更換

  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如何進行查詢? 

  ——利害關係人需提交“查詢目的的説明” 

  根據細則,權利人、利害關係人申請查詢、複製不動産登記資料應當提交下列材料:查詢申請書;查詢目的的説明;申請人的身份材料;利害關係人查詢的,提交證實存在利害關係的材料。

  權利人、利害關係人委託他人代為查詢的,還應當提交代理人的身份證明材料、授權委託書。權利人查詢其不動産登記資料無需提供查詢目的的説明。有關國家機關查詢的,應當提供本單位出具的協助查詢材料、工作人員的工作證。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相比之前的徵求意見稿,對於查詢所需材料,細則增加了“查詢目的的説明”這一項。此外,細則還增加了一種不予查詢的情形:“申請查詢的目的不合法的”。

  細則提出,對符合本實施細則規定的查詢申請,不動産登記機構應噹噹場提供查詢;因情況特殊,不能當場提供查詢的,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提供查詢。查詢人可以查閱、抄錄不動産登記資料。查詢人要求複製不動産登記資料的,不動産登記機構應當提供複製。

  登記信息安全嗎? 

  ——洩露不動産登記資料將被追責 

  細則明確了不動産登記機構工作人員、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對於不動産登記機構工作人員,發生以下五種情形之一將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包括:對符合登記條件的登記申請不予登記,對不符合登記條件的登記申請予以登記;擅自複製、篡改、毀損、偽造不動産登記簿;洩露不動産登記資料、登記信息;無正當理由拒絕申請人查詢、複製登記資料;強制要求權利人更換新的權屬證書。

  對於當事人,“採用欺騙手段申請查詢、複製登記資料”、“違反國家規定,洩露不動産登記資料、登記信息”等5種情形也會被追責。其中,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