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要創新,問需於民更精準

2016-01-21 17:26:2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谷士欣

脫貧攻堅要創新,問需於民更精準
盤縣噠啦仙谷

  要致富,得先找對路。作為中國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扶貧開發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貴州圍繞“扶誰的貧、誰來扶貧、怎麼扶貧”,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政策,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十二五”期間,全省減少貧困人口656萬人,年均減貧超過百萬人。系列報道《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看貴州》,今天請聽貴州臺記者王興城、張勤月採制的錄音報道《脫貧攻堅要創新,問需於民更精準》。

  【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埡關村貧困村民張永志】原來都是在外面打工,後來聽説到國家政策,貼息貸款買牛來喂這些,我們也就沒出去了……

  

脫貧攻堅要創新,問需於民更精準
記者採訪張永志

  常年外出打工,卻只能勉強維持家裏6口人的吃穿花費。曾經,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埡關村貧困村民張永志用半輩子的心酸奔波也換不來一天好日子。如今,40歲的他在家養起了能繁母牛,對脫貧路也是信心滿滿。

  記者

  張勤月

  【張永志】政府家貼息貸款,貼我們三年的利息,就一家買兩個牛先喂著。這個我們是有信心的,半把年就可以賣萬把塊錢。

脫貧攻堅要創新,問需於民更精準
大灣組養殖的牛

  去年6月份返鄉後,張永志通過政府擔保申請到了2萬4千元的免息貸款,買了兩頭能繁母牛,再過幾個月,張永志養殖的兩頭母牛就能下崽,賣掉後收入至少有2萬元。長春堡鎮黨委書記張和國介紹,在石漠化嚴重、荒地面積廣,脫貧任務極其艱難的長春堡鎮,貸款貼息的政策正在帶動一批類似張永志的貧困家庭走上脫貧路。

  【長春堡鎮黨委書記張和國】我們鎮是3278戶貧困戶,除了政策兜底的這部分,都還有1700戶左右,現在申請的有1100戶左右,599戶已經發貸款到他手頭去,買牛買羊喂雞的已經有347戶。

  長春堡鎮初顯成效的脫貧之路,源自七星關區推出的“一市五金多套餐”問需式精準扶貧。“一市”即免費苗木超市;“五金”即特殊困難群眾大病醫療抵墊週轉資金、産業發展扶持資金、小額貸款貼息資金、風險兜底資金、産業發展擔保資金;“多套餐”即精準扶貧多項扶持套餐。七星關區委書記宮曉農説,問需式扶貧就是由政府出資金、出政策、出思路,貧困群眾自願申請、自己選擇、自主發展,由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扶貧的創新脫貧模式。

  【七星關區委書記宮曉農】既然是叫問需式的,它的主體就是貧困戶。原來就是區委書記説要養牛,全區養牛了,今天呢多套餐了,反過來了,你説怎麼來幫扶你,我們就怎麼來幫扶你。

脫貧攻堅要創新,問需於民更精準
記者採訪宮曉農

  脫貧攻堅要創新,問需於民更精準。同樣是精準扶貧,六盤水走的卻是“農村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之路。

  【岩腳村村民吉玉開】我開始做麵條廠已經30多年了,以前嘛自己要種土地,還忙不成多少來做麵條,現在不種土地專一做麵條,是好銷售嘛……

  

脫貧攻堅要創新,問需於民更精準
盤縣噠啦仙谷

  走進盤縣噠啦仙谷,碧波微漾的噠啦仙湖、迷人的七彩花田、寬敞的採摘觀光園,鄉村美景宛如畫境。借著園區開發的東風,村民吉玉開把家中的土地全部流轉出去後,專心經營自家的麵條加工廠,生意越做越好。

脫貧攻堅要創新,問需於民更精準
噠啦仙谷

  【吉玉開】帶動有四個員工,一年將近整個七八萬塊錢。

  農民離開土地成了致富産業的帶頭人,釋放出的土地也收到更高的效益。在岩腳村,通過土地流轉,村民不僅獲取了租金收入,還在園區內打工,成為自己土地上的工人。兩河街道工委書記莫慶華説,目前在噠啦仙谷園區內,共流轉土地6000畝,涉及2000戶7300多人,每年戶均增收3600多元。同時,300多村民在園區打工,人均年收入達18000多元。“噠啦仙谷”休閒農業觀光園區的打造,讓“躲”在深山中的貧瘠小山村也有了致富門道。

  脫貧攻堅要創新,問需於民更精準

噠啦仙谷

  【兩河街道工委書記莫慶華】人均可支配收入呢由2012年的3500元增加到2014年的1萬2千元,1.38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我們的貧困發生率從原來的11.69%下降到現在的4.88%。岩腳村它的村集體經濟積累從2012年之前的0發展到現在的300萬元。

  當灰撲撲的低矮瓦房變成一棟棟錯落有致的紅頂洋房,當坑坑洼洼的串戶路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柏油大道,岩腳村村民吉玉開感受到了貧困日子一去不復返的幸福滋味。洋溢著笑臉,今年53歲的吉玉開也有了更美好的小康夢。

  【吉玉開】:心目中投資個幾十萬塊錢,重新建個廠房,廠房擴大點以後呢,帶動員工也多點,我的收益、效益也要好點,大家都好。

  來源:貴州綜合廣播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