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高軌氣象衛星實現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技術跨越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喬全興):12月11日0時11分 ,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該星是中國高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同時裝載了四种先進儀器設備,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投入使用後,可大幅提高中國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12月11日0時11分 ,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師董瑤海介紹了衛星的基本情況:“風雲四號衛星是我國新一代的靜止軌道的首發星,也是我國首顆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設計壽命7年,整星功率3200瓦,裝載四個儀器,最後定位在35786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上。主要是對我們國家以及周邊大氣雲層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為天氣預報,短期氣候預測,以及災害天氣監視,提供服務。”
據了解,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突破了高精度圖像定位與配準、微振動測量與抑制等20余項核心關鍵技術,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表示:“風雲四號衛星是第二代衛星,與第一代衛星相比,一是實現了自旋平臺向三軸穩定平臺的過度,二是由單一載荷到多載荷的轉變,三是主載荷由5個通道增加到了14個通道,四是成像時間的解析度提高了一倍,單星即可完成兩顆風雲二號衛星組網才能完成的15分鐘全雲盤圖的成像,區域觀測能力也超過了風雲二號。與國外的比較,與美國日本發射的GOES-R、葵花9號,以及歐洲正在研究的衛星,都屬於先進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據介紹,風雲四號衛星上,同時裝載了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和空間環境監測儀器包等四种先進儀器設備,是世界首次。也就是説,中國將多種高端儀器裝在一顆衛星上,可以讓一顆衛星幹兩顆衛星的活兒。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風雲四號衛星總指揮陳文強説:“那麼現在從綜合角度,裝載載荷上,掃描成像輻射計、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和空間環境監測儀器包放在一顆衛星上,那目前國外,包括歐洲,都是把探測星和成像星分開裝載,我們從綜合的角度來説,這顆星技術難度加強了,但是綜合的效益提高了,所以我們一顆星,人家要兩顆星來完成。”
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師張志清表示,因為採用了多項先進技術,風雲四號相較于之前的風雲二號,眼神更加銳利,反應更加敏捷,視角更獨特,“這顆衛星是世界先進的氣象衛星,衛星的原始觀測數據,按照單星來比較,是現在運行的風雲二號的60倍,處理生成的數據是其160倍。新的提供觀測能力顯著提高,不僅眼神更銳利,空間解析度可以最高達到500米,反應更敏捷,區域解析度可達1分鐘,光譜解析度更高,可以看到更多的大氣和地物特徵,視覺更獨特,能夠監測閃電,還可以剖析大氣,獲取大氣三維溫濕度結構。”
據介紹,風雲四號衛星投入使用後,可以更加精確地開展天氣監測和預報預警。特別是風雲四號衛星上,裝載了中國自主研製的閃電成像儀,一秒鐘可拍攝500張閃電圖,可以對強對流天氣進行監測與跟蹤,提供閃電災害預警。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于新文説:“這顆衛星的發射成功,經過在軌測試以後,進入業務運行,會對我們天氣預報水準的提高,特別是在關鍵性天氣,極端性的一些天氣,比如説颱風,這種精度會大大提高,對天氣預報有三個特點,一個呢就是更快,跟我們過去風雲二號相比,過去是兩顆星加起來,半小時才能得到東半球的一幅雲圖,那現在我們一顆星,15分鐘就可以得到一幅雲圖,在時間上是比較快的。第二,就是更細,原來解析度比較低,現在解析度很高,解析度提高了6倍,達到了500米的解析度,就看的更清楚。還有一個就是看的更全,四位一體,四個探測器集中到一塊,這四個探測器各有所長,一個系統就是對颱風監測的很準,另外還有一個呢就是對大氣垂直結構進行探測,還有就是閃電成像儀,1秒鐘可以拍500張照片,可以觀測閃電的分佈,發生和發展。”
據了解,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氣象衛星及應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目前,國內接收和利用風雲衛星資料的用戶已超過2500家,在國際上,接收和應用風雲衛星資料的國家和地區達70多個,確定了中國在全球觀測領域應有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