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劇 財政與公共風險雙升

2016-12-13 04:24:47|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楊玉國

  作為經濟運行的縮影,當前地方財政經濟的現狀與暴露出的風險值得高度關注。12日,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簡稱“財科院”)發佈地方財政運行報告顯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存的情況下,地方財政狀況喜憂參半,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仍然十分明顯。

  財科院院長劉尚希表示,從調研情況來看,財政風險與公共風險呈現雙升的趨勢,需要關注風險隱患,並在風險之間權衡利弊。未來宏觀調控政策的空間將迎來巨大挑戰。明年,積極財政政策要在供給側改革方面加大“劑量”。

  問題 收支矛盾加大隱患增多

  根據財科院報告,除東部地區財政收支結構尚可之外,其餘地區都出現了財政收支矛盾的情況。報告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樣本有18.6%的市縣(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負增長或零增長,而東北地區達到32.6%。財科院認為,這其中既有“擠水分”的因素,也有經濟下行在財源上的反映,應警惕地方財政運行風險。

  報告稱,在中部地區調研中發現,今年前三季度,湖南和江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分別為4.77%和5.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分別為18.8%和9%,支出增幅明顯高於收入增幅。在地方財力有所減少的情況下,相關剛性支出資金需求有所增加。

  在西部地區,一方面,佔財政收入比重較高的傳統行業量價齊跌,利潤大幅下滑,稅收下滑嚴重;另一方面,新興産業發展速度較快,但稅收貢獻不足,難以彌補傳統産業稅收快速下滑所帶來的稅收損失。與此同時,結構性減稅加劇中小城市和縣級財政困難。

  東北則出現了重點民生支出在公共預算支出的總盤子裏佔比,除個別小幅下降或者持平外,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同時,交通等基礎項目設施的推進,使得配套投資的壓力較大。東北地區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收支缺口壓力也比較大。

  除了整體收支矛盾較為突出外,地方財政的一些隱患問題也仍然有待解決。

  首先,報告顯示,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明顯,區域間收入差距有擴大趨勢。其次,樣本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佔比有下降趨勢,儘管這其中有預算口徑調整的因素,但也反映出經濟下行、減稅政策以及財政體制調整給地方稅源帶來的不利影響。第三,在東部地區調研中,還發現深化改革與宏觀政策實施中出現了一些相互掣肘的現象,宏觀政策不協調或“一刀切”是制約東部發展的重要原因。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研所所長萬東華表示,今年以來,從推動經濟運行的拉動力方面看,房地産拉動明顯,但是同時也帶來新的問題。瘋狂上漲的房價需要適當降溫。也應該看到,民間投資增速低於3%仍沒有明顯改善。萬東華認為,還應該看到地區行業分化正在加劇的情況。

  警惕 財政風險與公共風險雙升

  劉尚希指出,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地方政府債務增長的壓力仍然很大。“地方債務管理在加強,但是壓力並沒有減弱,各種壓力迫使地方去借錢,就像‘高壓鍋’蓋住了鍋蓋,但是火還在底下燒。”他指出,“一方面不得不借錢,另一方面借錢受到各種制約。如何既要控制風險,又讓地方有施展空間,這也是當前需要認真面對的。”

  以中部地區的調研情況為例,首先是政府性債務風險不斷累積。此外,地方融資平臺轉型難度大。報告稱,如何把握好財政運作的“度”,在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找到平衡點,是對地方政府能力的重大考驗。

  劉尚希也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整體風險也在加大。從調研的情況來看,驗證了基本的判斷,即在經濟運行中出現轉型亮點的同時,風險也不容忽視。

  他指出,值得關注的是,在財政風險上升的同時,公共風險也在上升。公共風險上升表現在城鎮化、人口流動、老齡化等對公共服務的挑戰愈加明顯,公共服務改革跟不上,例如部分地區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的情況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劉尚希指出,尤其是在經濟下行風險仍存的背景下,疊加了財政風險與公共風險的“雙升”,這意味著整體風險在擴大,政策空間在收窄。“一般來説,如果公共風險擴大了,可以通過財政風險擴大的方法化解,但是當前財政風險也上升了,因此財政政策的空間也就有限了。”

  對策 財政政策加大“劑量”

  劉尚希指出,化解兩難境地,需要新的風險組合,而如何權衡公共風險和財政風險,也就成為制定宏觀政策的基本依據。在他看來,明年積極財政政策還將延續,保持連續性。但不是“不變應萬變”,而是在之前的基礎上更好地釋放效果。打個比方來説,療程沒完不能換新藥。但也不等於説劑量不變,可能要加大劑量,也可能要加幾味藥。

  在他看來,以前的積極財政政策更多是在擴大總需求方面發揮作用,現在更應該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考慮問題。在以往“三駕馬車”的需求側框架下,對財政政策的理解總是放在擴大總需求,現在是適當兼顧總需求的條件下,重點放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目標不同了,手段也要變化。

  報告建議,繼續減稅降費,針對關鍵環節完善稅收制度,降低企業稅收負擔。進一步加大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力度,降低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培育新産業和新增長點。嚴格落實降低社保費率政策。在現行已經適度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工傷保險費率和生育保險費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適度降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徵繳費率,減輕低收入群體和用工企業的社保負擔。

  此外,進一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建立法治化的財政體制。包括加快推進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間的稅收分享機制,探索各級財政支出責任法治化等。

  報告還提出,改革需做好統籌規劃,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區分不同改革的類型,探索調動中央與地方積極性的改革路徑。對於自上而下的改革政策,建議探索“中央設目標、省級定政策、市縣出方案”的模式。

  劉尚希也指出,事實上,改革的風險也在加大。改革協調的難度加大,阻力也在加大,改革步入深水區,一些阻力看不見摸不著,使得改革落地的難度也在加大。改革存在“空轉打滑”的風險。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因此要迎難而上,中央與地方的合力變得至關重要,地方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尤其是改革方面的積極性。

  萬東華表示,下一步,要高度重視和強調發展的重要性,加速培育新動力,挖掘老潛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認識到轉型的長期性,對速度既要重視也不要過分追求。此外,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尤其是市場化改革。改革的各項政策既要落地,又要注意科學性、配套性和改革效果。

  (原標題: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劇 財科院報告稱財政與公共風險雙升)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