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行新政”出發 逐步實現電信網絡詐騙綜合治理
12月1日起,被稱之為史上最嚴厲的防範電信網絡詐騙銀行的央行新政——《關於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實施。新政實施後,擊節讚賞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尤其是新型詐騙手段的出現,使得社會公眾中懷疑者亦有之。對於央行新政,我們究竟應如何看待?
首先,應看到“央行新政”的出臺,是有其社會背景和歷史原因的。在當前電信詐騙愈演愈烈,已嚴重危害群眾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現實環境下,國家三令五申強調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新政中的各項內容,是央行在對公安機關反映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情況深入分析後,綜合考慮安全與效率的平衡後所做出的決策。例如新政中最受關注的將個人ATM轉賬調整為資金在24小時後到賬,是因為電信詐騙中近一半受害人是通過ATM向詐騙賬戶轉賬的;個人在同一家銀行只能開立一個Ⅰ類戶,是因為不法分子通常以一個身份證在同一家銀行開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賬戶進行作案。總體上看,“央行新政”出臺是有其充分合理性和現實意義的。
從實施情況來看,也是頗具成效的。新政實施首日,各地銀行已通過ATM機24小時延時到賬等機製成功攔截了幾十起電信詐騙案件,為客戶返回資金損失幾十萬元,在阻斷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資金轉移的主要通道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其次,我們也應看到,任何一項政策的出臺,都難以“十全十美”。新政實施三日,社會上已出現了詐騙分子利用部分民眾對“ATM轉賬可撤銷”規則不熟悉,通過先騙取現金或交易對手貨物,後撤銷轉賬的新型詐騙手段。部分媒體和公眾因此提出了質疑,認為“央行新政”不但犧牲了社會效率,反而誘發了詐騙新手段。事實上,任何政策的實施效果都需要實踐檢驗,不能主觀臆斷。
“央行新政”是在當前“非常時期”下的“非常舉措”,是在電信詐騙日益猖獗的今日,保障公眾的財産安全的快速有效途徑。並且央行也充分考慮到這一措施帶來的衍生問題,在央行有關負責人就《關於加強支付結算管理 防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答記者問中已對“不法分子可能會利用轉賬撤銷實施新的詐騙”進行風險提醒,並組織銀行及中國銀聯積極研究提高自助櫃員機轉賬的安全性技術措施,為在電信詐騙得到有力打擊後,調整ATM轉賬政策做準備,儘量將各項影響降到最小。
再者,我們應正確認識到,打擊電信詐騙是一個長期性、綜合性、漸進性的工作,不是某段時期或某項政策就能根治的問題。在國內通訊網絡環境、支付環境、社會環境都在不斷更新變化的形勢下,需要從切實提高社會公眾安全保護意識、加強社會信用環境建設、提高網絡安全及金融安全防治水準等多個層面採取措施。若一味地因某個問題實行“一刀切”式的反對態度,只會對推進防治工作有效落實和形成安全穩定社會環境産生不利影響。只有在正確認識和對待當前政策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研究和探索新形勢下保障網絡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及公眾財産安全的辦法和途徑,才能真正減少電信詐騙,更有效保護公眾財産安全。(沐晨)
(原標題:從“央行新政”出發 逐步實現電信網絡詐騙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