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防治校園欺淩是一場“持久戰”

2016-12-14 08:21:38|來源:京華時報|編輯:王瑞芳

  “中關村二小事件”終於有了清晰脈絡。從《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淩説NO!》的文章刷屏,到中關村二小的“冷漠”回應,再到網上紛繁的輿情撕扯,最後以“認定其為‘偶發事件’,尚不足以認定涉事學生構成校園‘欺淩’或‘暴力’”告一段落。打掃一地雞毛之後,我們發現,事件之中沒有任何贏家。涉事的三個孩子,默默地看著成人世界的角力,卻不知對自己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縱覽事件進程,我們需要反思的有很多。雖然校方稱尚不足以認定涉事學生構成校園“欺淩”或“暴力”,但校園欺淩的確已是不少地方、不少學校的現實。因此,最重要的是,喧嘩過後,校園欺淩的有效應對在哪兒?是像此案中受害方家長那樣,選擇在網上把事情鬧大;還是像網文所述的老師那樣,用一句“開過分了的玩笑”來掩飾孩子的過錯,卻沒有意識到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好契機;還是像校方那樣,以一種令人稍顯遺憾的姿態回應質疑;還是像某些網友建議的那樣,直接“以暴制暴”?不!若如此,我們將永遠無法應對層出不窮的校園欺淩,也無法幫助受創少年走出心理陰霾,更無法建構起讓孩子免於恐懼的和諧校園環境。

  實際上,相比這起事件,還有更為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眼前。如今,校園欺淩早已不是單純的惡作劇糾紛、吵架拌嘴了。校園欺淩乃至暴力事件的一再發生,也“不再是小事一樁”。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孩子被欺淩,他的家人都會有被欺淩的感受。綜合運用積極教育、早期預警、現場干預、依法懲處、心理疏導等方式,變得不可或缺,而這恰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領域齊心破題。

  前不久,與國際通行做法一樣,我國也發佈了《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只可惜,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各方面認真消化落實。在我國各地學校探索防治校園欺淩落實落細之際,竊以為,荷蘭經驗值得借鑒。在荷蘭,每個學校都有一個針對孩子被欺淩的應對方案,包含對欺淩程度的分級評估、詳細預警通報規定和具體的處理流程。一旦遭受欺淩,孩子和家長就應向校方報告,啟動欺淩處理方案,對被欺負的孩子進行保護。實踐證明,防治校園欺淩,校園是關鍵一方,儘管我們説“教育問題要回到校園解決”,但切不可把學校變成處理問題的封閉獨斷的“黑箱”。

  當然,一個社會熱點事件,若能在公共討論中積澱共識,推進社會文明進步,我們必然會為之慶倖。當輿情減弱、“吃瓜群眾”散場,當事人少年時代留下的陰霾能不能散場,其他少年能不能安全茁壯成長,考驗著校方與家長們的努力。要知道,防治校園欺淩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間定會有反復,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者之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用教育的方法還是法治的方法,都要將孩子的身心安全與合法權益放在首位。(孔方斌)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