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水墨藝博”在香港舉行
韓國藝術家洪莆日美和她的作品
藝倡畫廊在第二屆水墨藝博上展出作品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劉志敏):以現當代水墨為主題的藝術博覽會——第二屆“水墨藝博”17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落下帷幕。為期三天的藝博會吸引了來自海內外50家畫廊及藝術機構參加,通過展覽銷售、專題探討及學術交流,向藝術愛好者展示多元化、高水準的水墨作品。兩岸三地以及韓國、日本等國的水墨藝術家們相聚本屆藝博會,在文化交匯的大背景下共同探討水墨藝術在當今文化語境下新的可能性。
在今年的水墨藝博展覽上,“水墨”——這一極具東方魅力的藝術媒介——正在進行著不斷的創新和探索。藝術家馮明秋在現場與許多藝術家一起進行了一場題為“從傳統到創新的書法”的專題討論,馮明秋的筆法被譽為是對古老書法藝術的一種重構,可在他自己看來,他是在追求一種可能。馮明秋説:“一開始我沒有想到可能性是什麼,後來我才發現先前考慮的商標、情緒和風格等問題,但我在藝術的路上發現,我做的事情並不在這三者裏面,我不是在找尋一種風格,我是在找尋書法往後發展有多少個可能性。”
要找到馮秋明眼中的這種可能,在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的劉國松眼中,關鍵是要東西文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坐標。劉國松説:“怎麼樣發展中國繪畫,我就提出一點,我們要把時代精神反映在我們的畫上的話,應該是中西合璧的東西,因為中國文化從來不排斥其他文化。我們要把自己的坐標找出來,我們直的坐標是中國五六千年的文化歷史和生活習慣,橫的坐標是受到歐美現代藝術衝擊的一個中國。”
與此同時,劉國松也指出,水墨藝術也是世界的,他很開心地看到這次本次藝博會也有一些韓國和日本的藝術家參與進來。來自韓國的洪莆日美今年第一次來到香港展出她的水墨作品,她曾在韓國高神大學教了16年的水墨畫,兩個月前她剛剛把學校藝術主任的工作辭去,她説她想在接下來的日子專心畫畫。雖然現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學習水墨變成一件困難的事情,但她認為水墨可以給人特殊的精神治愈,在現代的社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洪莆日美説:“因為水墨是文人的藝術,要詩畫書法一體,現在節奏那麼快的社會,很少有人能夠耐心地學習,尤其是精神方面的。但正因為如此水墨才變得非常重要,現在的人們壓力太大,社會變化太快,人們的緊張生活的裏面很需要像水墨,它可以有一種精神上(healing)治愈的感覺,我覺得水墨是未來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
在本次藝博會上,不僅有藝術家們在不斷地展示著他們對現當代的水墨理解,許多畫廊也對展位做了獨特安排來呼應本次藝博會的主題。擁有35年曆史的藝倡畫廊就在他們的展位展出了三位不同年代的藝術家的水墨作品,藝倡畫廊主持人金昌玲女士介紹説,這樣的安排可以展現出現當代水墨的發展歷程:“在這次水墨藝博展覽上,我想把不同年代的水墨畫家展示出來。比如潘公凱在水墨領域做的很久,所以把他放進去介紹他的作品;王天德的作品他的方式比較特別,他是水墨,用香來畫畫,我想讓大家看到不同的表現方式。郝世明于1977年出生,比較年輕,我也想給觀眾看看年輕人是怎麼表現水墨的,這三個作家展示出了三個不同的年代。”
正如金昌玲女士所言,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潘公凱在本次藝博會帶來了三幅畫參展。潘公凱的畫作既保有傳統文人筆墨書寫的流暢率真,又具有獨特的現代審美情趣和藝術張力,是中國傳統寫意水墨藝術現代化轉型的代表典範。潘公凱認為本次在香港舉行的水墨藝博,對內地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潘公凱説:“這件事情對內地有所促進,因為在香港辦水墨畫的藝博會。中國的藝博會很多,但多種形式是混在一起,香港文化界的一種基本認識,認識到水墨畫是具有獨特性,這一點香港文藝界比大陸還清晰。大陸深圳畫院有一個雙年展,但只展不銷,是了解中國大陸水墨發展的很好窗口,值得借鑒。”
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逾百年的歷史變遷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開放的社會氛圍也使得香港成為現當代水墨的發源地之一。水墨藝博總監許劍龍表示,他想以香港作為一個平臺,讓水墨這個東方藝術語音,變成世界的藝術。許劍龍説:“很高興在香港可以打造一個專業開發的水墨藝術平臺,我的願景是打造一個比較自由的環境,可以跟不同地方的藝術家、交流分享水墨的資源,從中把商業和藝術接軌,看到當代水墨的多元性和未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