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擇一事終一生 追星北斗不悔初心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楊月 宋莉)12月25日的新聞聯播播出一則新聞,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北斗衛星系統首次在配電網領域應用,目前已有100套北斗終端在河北秦皇島九條供電線路上運行,實現配電網故障遠程監控等功能,能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導致公網通信中斷等難題。
關於北斗,你了解多少?
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其原理是利用人造衛星來實現地球表面物體的精確定位。美國衛星定位導航系統GPS能大幅提高武器裝備的打擊精度和作戰效能,海灣戰爭中美軍在沒有任何地形特徵的情況下,依靠GPS導航,橫穿中東茫茫沙漠。美國的巡航導彈等武器系統依靠GPS實現精確打擊。
以前,全世界只有美、俄擁有成熟的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美國GPS免費給世界各國使用,為什麼中國必須要研究自己的導航系統?因為美國GPS開放的只是民碼,定位精度比美國軍方使用的軍碼差了十倍。更重要的是,一旦美國將其停掉,中國可能連指南針都用不了,何談作戰。
因此,中國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對於國防有著極其重要作用,對國民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如今,北斗産業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項戰略性新興産業,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北斗産業鏈,北斗系統在智慧手機、車載終端、穿戴式設備等個人消費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有著無數的幕後英雄,其中就有這樣一位“弱女子”。
中國一定要搞北斗
正因為透徹地認識到擁有獨立自主的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的極端重要性,所以中國下定決心獨立研製北斗,確保成功。
1994年10月,還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書的她得到消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立項建設,並來到北航招生。
“當時世界上只有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兩個成熟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我國導航系統還處於空白領域。中國一定要搞北斗!我當時想都沒想就投身到北斗的研發中。”23歲的她放棄了外企的Offer,毅然投身於北斗事業,負責北斗的用戶機研製。 然而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遠遠超出她的預料,“剛工作那陣兒,待遇不高,每個月只有三四百元的工資,4個人住在一間宿舍裏。辦公地點就在招待所,悶熱的夏天裏,只有一個搖頭扇不停地轉。”這還不止,她還要背著十幾斤重的機器,在東北的大雪天裏蹲守監測,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讓她累暈過好多次。
她在交通運輸部機房工作。資料圖
但這些與北斗的吸引力相比不算什麼。“沒條件就創造條件,沒人才就一個頂倆”!整整700多個日日夜夜的攻堅克難,她和她的團隊親眼見證了第一台北斗用戶機的誕生,這個重大幾十斤的“龐然大物”——一代北斗用戶機終於能夠接收到北斗衛星信號了,這一夜註定無眠。甚至到第二天,她仍然興奮地無法入睡。不過這是她第一次舍得花一整天的時間美美地睡一覺。
一代北斗用戶機的誕生意味著從無到有,把看不見的東西變得看得見,把理論設計的東西變成真實的存在。通過一個用戶機,就能知道自己的位置,這在當年,沒有人知道成功與否,摸著石頭過河,一次次地試驗,探索,才完成了這個打破封鎖,佔領高地和世界強國賽跑的重大突破。後來,二代北斗用戶機完全可以放置在手錶和手機中。這背後吃過多少苦,邁過多少坎,只有“北斗人”自己知道。
用北斗架起生命的保護傘
隨著對“北斗導航”研究的深入,“中國北斗”逐漸從創新型科研轉換成實用性科研,將“北斗”運用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北斗人”也開始向貼近民眾生活的方向轉變。
2007年,她也做出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選擇,從北斗導航研發系統轉到交通運輸行業,牽頭承擔首個北斗系統民用示範工程,建設管理“重點營運車輛聯網聯控系統”。
剛轉行時,家人很不理解,之前的研發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轉業到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從頭起步,從零開始。她的一番話,打消了家人的顧慮。
她説,世界上有兩大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它們幾乎同步建設,可是GPS做到了讓全世界離不開它,其中最大的原因是GPS通過産業鏈來反補系統建設。我國交通行業擁有一千多萬輛營運車輛、十幾萬艘營運船舶,還有高速公路、航道、港口等基礎設施,是衛星導航最大的用戶。轉業交通,就是想讓“北斗”用起來,讓她成長、壯大!
20年前身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的她為“北斗”穿上了軍裝,成為一名職業軍人。20年後,為了北斗,她放棄了軍隊生活轉業到另一個新的領域。雖然身份角色變了,但她追隨北斗事業的心一直未變。
如今,通過北斗車載終端的應用,重特大道路運輸行車事故得到有效控制。裝載了北斗系統的重點營運車輛聯網聯控系統,可以有效加強道路安全監管。2015年,全國較大等級以上道路運輸行車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2011年分別下降31.5%和37.1%,其中重特大道路運輸行車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46.7%和48.9%,創歷史最好水準。北斗示範工程也超額完成推廣任務,帶動400多萬台北斗終端進入交通領域,實現産值上百億元。
“交通科研要實實在在解決問題”
“踏朝霞,迎風雪,城際如梭,高鐵山間過。野鳥銜枝蓄冬巢,遲暮中年,無暇時光錯。”
這是她在出差時,即興寫出的詩句。轉業交通信息中心後,在別人看來,她的工作遠比轉業前的研發工作輕鬆得多。可現實卻是:一年中有大半年時間漂在全國各地,對她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工作狀態了。
她之所以這樣到處奔走,是因為,她需要做“北斗導航系統”在交通行業的示範工程,由於“北斗導航”剛運用到交通領域,整個行業比較抵觸和疑惑。
她在發言中。資料圖
為了在交通運輸領域推廣北斗的應用,她夙興夜寐。
2012年,她一年內組織了5次工程協調會。有一次北京大雨,航班大面積延誤,9個省份、30多人,從半夜到淩晨,飛機陸陸續續著陸。她顧不得第二天還需要組織會議,堅持親自接站。一位地方的同志感激地説:下這麼大雨,你不接我們也是正常的,你還用自己的私家車來接站,我們再做不好工作就太對不起你們了。説實話,她這樣接送了一夜,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接待是為了接近,因為她明白,只有接近,才有機會和大家心貼心地溝通,才能讓大家明白,通過示範工程的引領,可以讓老百姓認識北斗、接受北斗、熱愛北斗,讓中國人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強大起來。
終於,通過北斗車載終端的應用,“北斗”成了我國交通應急指揮和日常安全監管的“千里眼”“順風耳”。
目前,北斗導航在行業的應用已經發展到400多萬台。她説,4年前,北斗的行業應用還不足8萬台。行業應用400多萬台是什麼概念?目前全國應用北斗系統的生産、服務企業有上千家。
在技術上日漸成熟的“北斗導航技術”如今正越來越多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北斗菜”、北斗魔盒、北斗時空表……隨著穿戴設備、智慧製造以及其他各種智慧硬體的興起,“北斗+”概念逐漸實現落地,“飛入尋常百姓家”。有一次,25名探險愛好者在可可西裏無人區遇險,他們就是憑藉僅有的一部裝有北斗模組的手機,與外界取得聯繫,順利獲救。
而這所有的方便,都是她和她的團隊——“北斗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和以前北斗的研發相比,現在的工作更貼近民生。就在最近這次到山西一家企業的調研中,她發現北斗車載終端行業標準介面定義不夠清晰,導致不同廠家的車載終端安裝替換時數據端口之間不相容。“很多技術問題需要下去溝通發現,如果靠企業層層反映就會滯後,交通科研要實實在在解決問題。”
王淑芳接受採訪。資料圖
她叫王淑芳,現任交通運輸部導航中心高級工程師,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研究員之一,她既是兩代北斗系統建設方案的論證者,也是4項國家軍用標準的執筆者、北斗導航技術的頂尖專家,組織實施6項北斗衛星導航示範應用工程,攻克衛星導航關鍵技術20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央國家機關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北京經濟開發區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如今,距離北斗系統建設的第一聲發令槍,已經過去整整22年。“北斗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並將中國衛星導航事業推向了世界的頂峰。王淑芳也將自己22年的青春都奉獻給了“中國北斗”。
用她自己的話説,前12年,她在和機器、技術打交道,想的是修身治學,技術報國;後10年,把技術應用於人,想的是讓出行者更平安,為老百姓排憂解難。無法分清孰輕孰重,每一步走來,內心都無比的充實、坦然。
王淑芳説,如果用我的青春,能夠換來北斗的成功,就是付出再多我也覺得值,我這一生,做過的最不會後悔的選擇,就是選擇了“北斗事業”。
正如每一個“北斗人”常喊的口號“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未來“不只是一顆星、一群星,希望每個人的手機裏都有一顆叫做‘北斗’的導航星。”她的眼裏滿含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