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深改三年:“四個有利於”引領中國改革行穩致遠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已三年。
三年審時度勢,幾度快馬加鞭,改革奮勇爭先。先後30次會議,審議通過198份改革文件,狠抓方向提目標,直面問題開方案……
海外輿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壯士斷腕”“鳳凰涅槃”來描述當下的改革,顯示出中國共産黨強烈的決心和崇高的使命。
然而,改革需要的不僅是堅定的決心,更需可行的路徑。全面深化改革中流擊楫,弄潮兒立舟頭,向哪走才能破堅冰、避暗流?
2016年12月5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上提出“四個有利於”為改革導航。他強調,要多推有利於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
“多推有利於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
堅持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是對我國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經驗的科學總結。
“要始終堅持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把握好速度和品質的平衡,以品質提升對衝速度放緩,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切實把我國發展推向‘品質時代’。”習近平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下大氣力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多做強基礎、謀長遠的事情,從根本上提高經濟發展品質、效益、競爭力。”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如何在增速換擋過程中實現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越是面對複雜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就越要認識到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出現的問題,雖然有週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因此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找出路、想辦法,通過深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場,增強價格機制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實現供需在更高水準上的新平衡。
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提振了市場預期和信心,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工業品價格在連續54個月負增長後由負轉正,工業企業利潤狀況持續改善,部分行業供求關係改善,政府和企業的理念和行為發生了積極變化。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三去一降一補”進一步得到強調,增強契合度和協同性將取得實質性進展。牢牢扭住關鍵性改革各項目標任務,就能更好發揮改革的牽引作用,實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突破,推動“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
(製表:人民網)
“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
“山海有禁而民不傾,貴賤有平而民不疑。”改革面臨的矛盾錯綜複雜,許多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從大局出發,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本質所在,社會不公正,發展便失去基本價值和方向。從一定意義上説,公平正義是社會的最大公約數,也是改革的最大共識度。如果改革紅利不能惠及廣大群眾,改革便難以贏來廣泛的群眾基礎,也就難以獲得持續的內生動力。
“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改革是需要我們共同為之奮鬥的偉大事業,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新年賀詞中強調了推進公平正義對於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的確,回顧中國的改革歷程,任何改革在釋放紅利的同時,都更應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
三年來,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順利實施,更多農村娃能念上好大學;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理順醫藥比價,推進分級診療,更多病人不再“小病靠忍,大病靠拖”;全面放開二孩,優化人口結構;戶籍制度改革堅定推進,戶口本不再成為阻隔城鄉流動的高墻;公安改革全面深化,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異地辦身份證、考駕照、做車檢等更加便捷……改善民生福祉,守望公平正義,改革打出了一套“恤民之患,除民之害”的組合拳。
日前印發的《關於完善産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産權的意見》,在社會上引發了強烈反響。媒體分析,這份完善産權保護制度的綱領性文件,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可以説,完善産權保護制度關係到每一名公民的切身利益。
在這份關於産權保護的《意見》中,專門提到了關於住房用地70年到期的問題:“研究住宅建設用地等土地使用權到期後續期的法律安排,推動形成全社會對公民財産長久受保護的良好和穩定預期。”這句話,讓很多人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專家認為,《意見》明確要求續期問題要研究法律安排,傾向性更明確。
(製表:人民日報)
“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
“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我們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過上好日子。不斷增加人民獲得感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衡量改革、檢驗改革的標準。任何一項改革,都要把握和處理好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重大問題、重要關係。
習近平指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他強調,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75歲的李英大媽,家住甘肅蘭州市城關區,兒子在外地工作。“‘虛擬養老院’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一個電話,服務人員就上門打掃衛生、洗衣做飯,還替繳費用、買生活用品。就像子女一樣細心,照顧得無微不至。”
如今,蘭州市已有24萬餘名老人在“虛擬養老院”註冊,約佔全市老年戶籍總人口37.6%,年提供服務總量達400萬人次。
在深圳打拼多年,在廣東深圳一家民營企業工作的潘偉全一直租房住。去年因為結婚,在家人支持下買了房子。他的感覺是,租房靈活,卻缺乏安全感,最擔心房東臨時收回或無理漲價,有個朋友甚至半年搬了3次家。
近年來安居保障房、廉租房、人才房的出現又給了很多人希望。“深圳的保障房制度還是比較完善和公平的,但和現實需求相比有些力不從心。”潘偉全説,“希望市政府拿出更有力的措施,進一步解決市民住房難、住房貴問題。”
“有恒産者有恒心”,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産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
國無農不穩。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鎮人口即將超過農村人口,但“三農”依然是國家的根基。“要始終重視三農工作,持續強化重農強農信號”,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上強調,要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相適應,使強農惠農政策照顧到大多數普通農戶。
三年多來,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人民生活持續改善,貧困人口預計減少1000萬以上,生態環境有所好轉,綠色發展初見成效。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三期疊加”的大環境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可謂來之不易。
“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
廣大幹部群眾工作在第一線,沒有其積極性和執行力再好的改革政策也會落空。習近平曾明確指出:“要更廣泛更有效地調動幹部隊伍的積極性。這個問題極為重要,現在看來也十分緊迫。”這就需要不斷健全激勵保障制度,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充分調動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四年來,中央和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制度規定和實施細則。《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中國共産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産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産黨黨內監督條例》等黨內法規的出臺,將保障改進作風常態化、長效化,推動作風建設標本兼治。
“八項規定”出臺以來, “三公消費”大減、鋪張浪費遏制、迎來送往基本杜絕……風氣的悄然轉變,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幹部群眾都感受到了作風建設落細、落小、落實的真變化。應酬少了,時間多了,也能專心做事了。
“手機上就能辦營業執照,回國創業真是對了!”北京智脈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孟濤,是該市海淀區拿到“五證合一”電子營業執照的第一人。商事制度改革再次提速,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再次削減,簡政放權,多方扶持,為創業創新開門鋪路。
年初以來,多地試點註冊企業場所“一址多照”,提高創業擔保貸款額度,對高校畢業生創業稅收減免,鼓勵科研機構、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向創投小微企業優先轉移科技成果……利好政策接二連三,人們追逐夢想更有勇氣和底氣。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46萬戶。
“在城裏買房落戶後,老擔心村裏會把我的地收回去。現在踏實了,等掙夠錢就回鄉養老、辦廠。”在無錫打工的陳磊,老家是河南潢川農村,今年國家出臺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政策,確權登記頒證,給了他一顆“定心丸”。目前全國開展土地承包確權試點的省份超過2/3。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強服務、優管理,不斷提升百姓幸福指數。“以前丟了身份證,得往返2000公里回家辦。”在北京工作的湖北姑娘焦越説,“如今能跨省補辦,什麼都不耽誤。”全國首個交通出行大數據開放平臺“出行雲”11月正式上線,居民的“手機地圖”將會更精準。數據顯示,70座大中城市裏,已有69座城市共計推出316個政務APP,總下載量為2476.9萬次。各級政府競相擁抱“互聯網+”,主動為公眾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2013年4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於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主要任務、重大舉措作出了部署。當下,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正在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只爭朝夕,工作重在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有利於”,為全面深化改革擎起指路明燈。牢牢扭住改革“牛鼻子”不放,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做到“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船必將破浪前行、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