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如何讓科研人員安心做科研

2016-12-29 08:13:12|來源:京華時報|編輯:王瑞芳

  最近幾年,科研經費腐敗一直是社會關注焦點。中央一方面要求加強科研經費管理,一方面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多出成果。應該説,高校科研領域的問題正在一一改正過程中。然而據報道,在高校科研環境日趨向好的背景下,個別高校的教師卻出現了不敢做科研的現象。

  “教師不敢做科研”,當然有誇張的成分,但卻暴露出目前科研管理和評價體系的問題。也即,科研經費要麼管得很死,規定科研人員必須按預算項目支持,如果超出範圍就屬於違規;要麼給了科研人員一定的經費支配權,可怎麼使用經費,並不是真正由科研人員説了算。如果行政領導意志轉變或者政策調整,科研人員自主使用經費也可能面臨違規使用、侵佔、挪用經費的風險。面對這種情況,科研人員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沒有科研任務的硬指標要求,很多科研人員確實不願去做科研、去碰科研經費。要給科研人員鬆綁,就必須建立學術同行評價機制與科研經費信息公開制度,把科研人員從這一困境中解放出來。

  以前,我國的科研經費管理採取預算制,即科研立項之後,必須按預算支出。這表面上看可以保障科研經費的有效使用,但眾所週知,在申請立項時,科研人員並不能準確預測科研支出,且為通過立項,一些科研人員會迎合立項審批方編造預算。按照這樣的預算進行開支,一方面可能製造嚴重的科研浪費(購買並不需要的設備和材料);另一方面,則是應該支出的費用不能支出(包括聘請訪問學者、使用研究生的勞務費用)。為了讓科研順利推進,科研人員不得不想辦法“折騰”經費。

  針對這一情況,近年來,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對科研經費管理進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增加科研人員支配科研經費的權利,提高科研人頭費的比例。可是,科研人員還是不敢自主地使用經費,因為他們並不清楚這些經費使用是否真的合法。一旦政策調整,要求本項目的經費必須用於本項目(不能統籌使用),或者對人頭費的理解各有不同——科研人員理解可以作為自己的津貼、報酬,監管部門認為這只能給參與課題的研究生、訪問學者,那麼也就可能違規。而且,對於把經費支配權給科研人員後,怎樣避免科研人員把科研經費裝進自己的腰包,輿論也有不同的看法,這仍是一個頗為敏感的地帶。

  出現這種困境,根源在於我國的學術管理和評價由行政主導,而不是學術共同體治理。因此,申請課題、開展研究等演變為爭奪學術資源,而非做一流的研究。與此同時,對科研人員科研經費使用的監督採取的是行政監督,可行政監督強化的是行政權威,可能干擾科研活動不説,還存在不透明、不公開,以及權學交易、潛規則(已經曝光的科研腐敗,就由科研管理部門收取項目回扣)等問題。在發達國家,科研管理和評價實行學術自治,即由學術共同體來評價學者的研究能力與學術貢獻,對科研經費的使用則採取信息公開的方式,對於國家財政資助的、不涉及國家機密的科研項目的經費支出實行全公開,甚至具體到細目,以接受公眾監督。借鑒並建立這種學術評價和經費信息公開機制,才能引導學者專注于學術研究,把經費用到該用的地方,也才能讓他們舒心、放心地開展學術研究。(熊丙奇)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