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格局的思維
【展望2017中國經濟】
時至年終,去産能年度大考的成績單陸續公佈——
鋼鐵大省河北,2016年鋼鐵去産能規模居全國首位。按照該省部署,2017年將堅決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産能死灰複燃,全年將壓減煉鐵産能1714萬噸、煉鋼産能1986萬噸;煤炭大省山西,2016年煤炭退出産能規模全國第一。年內計劃退出的25座煤礦已全部關閉,退出産能2325萬噸,提前一個月收官……
走過“攻堅之年”,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迎來“深化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何新內涵?如何更重視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運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部署,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宏闊視野,確立了中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科學路徑,具有深遠意義。
立意更高
——戰略思維定方向
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週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對於2017年經濟發展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科學判斷。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黨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定位富有深意。中央確定‘十三五’時期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極富長遠眼光和戰略遠見。”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説。
從理論視角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在全面分析國內外經濟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給出的治本良方。
從實踐維度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中中國經濟問題的要害。從“攻堅之年”到“深化之年”,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政策支柱拓展為“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多領域、多維度重點改革,從戰略高度把握改革方位,為做好經濟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
視野更廣
——系統思維謀全局
在武漢、哈爾濱、長沙三大糧食交易中心,糧食去庫存的難題折射了結構調整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儘管多地宣佈糧食産量實現了“十三連增”,但糧食的庫存也達到了歷史最高峰。供需關係影響糧價,糧價走低又直接影響農民收入,如何穩定“三農”,需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腳步。
“以資源投入驅動增長,以滿足‘量’的需求為主的農業生産供給體系已難以滿足新的以‘質’為主的需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重要位置,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2017年,我國將積極穩妥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細化和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産權利等改革事項,這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許召元看來,根據經濟形勢和主要矛盾變化,向更深層次、更廣泛的結構性矛盾開刀,不斷深化、拓展改革任務,顯示了黨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洞悉和廣闊視野。
既強調“完善跨部門的統籌機制”,又注重財稅、金融、土地、城鎮化、社會保障、生態文明等基礎性重大改革的統籌推進;既抓準重大改革頂層設計,又充分調動地方和基層推動改革的主動性,充分彰顯了以系統思維聚合力,用系統方法謀全局的改革思想。
眼光更遠
——雙手並用謀長遠
今年下半年,煤價漲幅加大,部分地方的過剩産能死灰複燃。如何打好這場攻堅戰,需要更大的決心和勇氣。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強調“市場”“法治”手段的運用——
2017年,要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産能死灰複燃,同時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做好其他産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産能工作;要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嚴格執行環保、能耗、品質、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加強企業自身債務杠桿約束等,降低企業杠桿率……
“明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會更重,壓力會更大,要求也會更高。”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近日在全國發展改革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好地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更多地採用技術標準規範,使去産能工作更加合理、更加科學。同時,要處理好市場作用與政府調控的關係,把該放的放開放到位,進一步減少微觀事務管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閉幕,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事項已經推開——
近日,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的出臺,生態文明建設指標將更加量化,生態責任落實的好壞成為政績考核的必考題;伴隨《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品質的若干意見》的公佈,我國將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降低準入門檻,放寬外資準入,精簡行政審批,完善價格形成機制……
大格局謀劃,新戰略引領,有壯士斷腕的決心,矢志不移的恒心,穩紮穩打的耐心,中國經濟必將在新征程上收穫更多信心。
(原標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格局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