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經濟新動能新方位轉變

2016-12-23 14:55:07|來源:光明網|編輯:王瑞芳

  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會議強調要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會議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由我國經濟發展情況決定的。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正由增量擴能向調整存量階段全面調整,經濟模式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模式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模式全面轉型,經濟動能正由傳統增長動能轉向新的增長動能全面轉變,經濟方位也正由傳統製造業主導的低端水準向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支撐的高端發展階段全面過渡。可以説,經濟的新結構、新模式、新動能、新方位等一系列新特徵正在逐步孕育壯大,即將破繭而出,成為主導中國經濟的嶄新力量,引領中國穩步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正是懷著前瞻性的戰略意識,帶著敏銳的判斷眼光,中央提出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認識、適應、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國家戰略重大創新舉措。這一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頂層設計制定、具體方案出臺,再到各地區各部門切實落實和推進,已經取得了扎紮實實的初步成效。在去産能方面初戰告捷,2016年4500萬噸鋼鐵和2.5億噸煤炭去産能任務均已提前超額完成,帶動PPI由負轉正;在去庫存方面成效初顯,截至今年8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連已經連續6個月減少,房地産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在去杠桿方面獲得進展,2016年10月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在降成本方面取得成效,2016年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同比下降0.13元,降成本總額預計全年高達1萬億元;在補短板方面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全面啟動,軟硬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速,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國家戰略高度層面,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為中國指明瞭經濟新結構的必然方向、經濟新模式的突破路徑、經濟新動能的重要來源、經濟新方位的必經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的制定與出臺,既充分考慮到中國推動改革所面臨的複雜利益掣肘局面,項項瞄準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突破口,也充分關注到中國當前階段必須以提升製造業全要素生産率為核心,以全面促進實體經濟部門國際競爭力提升為主導的關鍵發展任務。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後續中國普通員工工資的可持續增長、高人力資本就業崗位的創造、作為社會穩定器的中間階層的持續擴大、內需驅動增長模式的強化,提供了以實體經濟部門作為依託的堅實基礎。

  2017年及今後一段時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制定”“落實”轉向“攻堅”、邁向“深化”的關鍵時期,必須充分認識和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縱深”和“深化”之期,要把握好改革強度和穩中求進之間的平衡關係。一方面,堅決打破各種地方利益藩籬,糾正某些地方政府的認識誤區,積極處理和把握好推進五大任務、主動提升實體經濟競爭力、適度擴大總需求、深化行政機制體制改革的關聯互補作用,發揮這四者的有機結合作用,毫不動搖地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促進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落實和積極推進,充分預防和化解各種地方性和全局性金融風險以及其他風險,要力爭在改革中控制風險、化解風險、消除風險,做到在經濟發展的“穩”中來求“進”,在“進”中把握好“穩”的尺度和力度。

  其次,在深化改革之期,要把握好關鍵領域突破和系統協同推進之間的有機平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改革,核心是機制、體制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的推進要與相關領域的重點改革使命相結合。要在去産能工作中落實國有企業體制機制改革的戰略任務,要在去庫存工作中構建中國房地産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機制,要在去杠桿工作中破除中國的金融風險和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要在降成本工作中要通過理順政府和市場的合理邊界,著力降低實體經濟部門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要在補短板工作中糾正導致中國城鄉之間、城市內部收入不平等産生的機制體制因素,破除阻礙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機制體制障礙因素。

  最後,在深化改革之期,要把握好促進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和加快經濟新動能培育之間的平衡關係。當前,中國一些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忽略了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以及對中國經濟新動能的決定性作用,片面強調第三産業,特別是第三産業中的信息化産業、房地産行業、金融業以及物流業等相關行業,對地區經濟新動能的支撐作用。製造業不僅是中國經濟粗放型發展階段的關鍵推動力量,更是中國經濟由粗放型發展階段轉向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的決定性力量。因此,要高度重視傳統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之間的均衡發展關係,主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這三者的包容性和相容性,既要重視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在現階段中國多數地區經濟新動能培育中所具有的基礎性作用以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要注意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具有優勢條件的地區推進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為主的發展變革。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 張傑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