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淩曉明:以多維度的視線看中國經濟的“門道”

2016-12-30 16:04:07|來源:環球網|編輯:梁生文

  2016年最後一個月,中央連續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就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狀態作系統而科學的定斷,為新的一年經濟發展態勢作系列的決策部署,向中國人民發出了一系列的“定心丸” 、“織錦繡”和“號召令”。在這“辭舊迎新”之時看過去,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總有國際輿論、媒體輿論和民間輿論持有不同的看法,無疑,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四會”為我們解除了疑惑,增強了信心,剖析了根源,展望了前景。

  以全球的視野理性地迎對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中國的經濟必須放在世界經濟範疇中才能真正地體現出變化與成就,中國經濟“關鍵棋”的程度,只有在世界的棋局中,方可知道它的方位與權重,離開了這個棋局,孤立地來判斷,如同“霧裏看花”,也形同“緣木求魚”。在世界經濟低迷、全球貿易增速創30年來最低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GDP全年增速6.5%左右的確來之不易,而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在2.5%左右,中國為全球近30%的貢獻率惠及了世界經濟,如此驚艷的表現讓外媒和國際機構在年度經濟數據出爐前,為中國經濟年度表現“點讚”,理由顯而易見。只有比較,方知成效,面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國經濟的強勁表現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了“強心針”。這與2016年上半年國外一些經濟學者和媒體們的“唱衰論”相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中國經濟增長無論加快還是放緩,都牽動著世界各國的神經,特別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外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出現了各種猜測和擔憂。曾幾何時,“經濟崩潰”、“經濟完蛋”不絕於耳,西方國家的一些發聲者,往往通過中國經濟的“崩潰論”、“懸崖論”等,藏有一些不可告人的政治用心或經濟陷阱。中國經濟還行不行?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回應:我有堅定信心!中國的理性在於中國在世界上仍屬於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勢頭仍然繼續;在於中國經濟的動力和增長潛力穩定持續釋放,需要一定的過程;在於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好,經濟韌性好、迴旋餘地大;在於中國將努力提高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放眼全球願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致力於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度過經濟下行和轉型難關。

  以發展的眼光辯證地看待中國經濟的新方位。把自己事情做好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中國初步確立的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強調保持戰略定力,不僅是在當前,而是今後若干年中國經濟朝著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根本保證。不可否認的是,過去數十年的經濟發展,有追求經濟增速而出現産能過剩,也有區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城鄉貧富差距問題,有産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的能源消耗過大和環境污染問題……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發揚釘子精神,“五大發展理念”就是針對現實情況,引領全國如何解決和處理發展中突出矛盾與問題的“導航儀”和“方向盤”:創新發展就是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就是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就是注重解決人和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就是注重解決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就是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正確把握經濟新常態下的新方位,以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就是要應對新方位下的困惑與難點,變“苦力工”為“智慧力”,改“僵屍企業”為“活力實體”,求“海外採購”為“國內消費”,化“泡沫風險”為“資産穩定”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等等。中國經濟的速度、動力和結構恰逢其時地到了深化改革的境地,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要求下,“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應允而出,且卓有成效,中央最近召開系列的經濟會議,強調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中國經濟品質提升行動的重要舉措,順勢而為,勢在必行。

  以改革的姿態平和地展望中國經濟的新實踐。短期的穩增長、中期的調結構和長期的促改革,都是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中國經濟新常態到來、新方位確立,都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應該持有平和的心態來看待。縱觀幾次的中央關於經濟會議,核心要義都是圍繞著民計生活的“突出問題”來破解,迫切需要改革的方式來冷靜應對,從容逾越。中央經濟領域的多個工作會議傳遞的諸多重要信號,以民為“生”,以民為“芯”,讓外界看到了中國堅定推進改革,妥善應對風險挑戰的決心和信心。習近平同志曾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扎紮實實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環節”,無論是中國經濟正從投資、製造和出口型為主的“舊經濟”向消費與服務型為主的“新經濟”轉型,還是中國經濟目前正努力從出口驅動型轉為消費驅動型;無論是農村的田間地頭、餐桌安全的供給與需求的品質,還是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已選擇開展了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無論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房地産定位,還是關係2億多老年人口特別是40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每一項都在“民生問題”的硬骨頭上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立足點和突破口,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任何的改革都不會一蹴而就,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就一定能合民情、順民意、得民心,也一定會讓人民群眾以客觀、合理與平和的心態看待改革的進展,正如網友“S宋豫”評論稱,中央領導胸有成竹、指揮若定,按照中國自己的節奏下好經濟這盤大棋,我們只要做好各自的工作,並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那麼中國經濟一定會創造新的輝煌!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中央系列經濟會議重要精神似春風般拂動全國人民的心田,如何將理念變為共識,將共識落實行動,將行動轉化實效,這才是真正的關鍵。以全球的視野、發展的眼光和改革的姿態,多維度看待中國經濟,才能把準中國經濟的“真面目”,幹出中國發展的“新天地”,迎接中國未來的“新前景”。從“民生”到“民心”,從真心到決心,中國先進的理念、堅定的信心、穩健的路徑、執著的追求,即便今後之路有海浪和風雨,中國經濟這艘巨輪,一定會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直達理想的彼岸!(淩曉明 重慶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副教授)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