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村慈協會,解的就是燃眉之急

2016-12-30 15:06:07|來源:新華報業網|編輯:韓宇辰

  12月22日一早,記者趕到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椏溪鎮新墻村村部時,發現這裡已聚集了一百多名村民,他們都在等待村級慈善協會正式掛牌成立。

  二樓走廊裏臨時擺放了一張桌子作為捐款臺,一名村民收錢,另一名村民開具收據,還有一名村民在紅紙牌上書寫捐款者姓名。掛牌儀式還沒開始,村民們已踴躍捐錢,寫紅榜的村民有點手忙腳亂:楊正輝2000元,王春兵500元……不一會兒,預備好的三張紅紙牌上擠滿了捐款者的姓名和捐款數額。

  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引起記者注意,他拿出一沓百元大鈔放到捐款臺上,説,我捐1萬元,表表心意。事後記者得知,這位中年人叫陳賢華,就是新墻村村民,常年在祿口機場附近搞蛋雞養殖,他聽説村裏要成立慈善協會,一大早就從養雞場趕回來。“村裏成立慈善協會,能夠幫助困難戶,我理該表示一下。”他説,雖然他不是大老闆,不過前幾年村裏修橋鋪路時就捐過兩萬元,村裏建敬老院時也捐過錢。“明年我打算再捐。”他説。

  另一位中年人悄悄遞上2000元,拿到收據後就要離開。記者拖住他,問,你為啥急著離開啊?經負責收錢的村民介紹,記者了解到這位中年人名叫王鳳鳴,也是本村人,在附近辦有一家製衣廠。“我有點不好意思,捐得少了點。”王鳳鳴説,看到村民捐款這麼踴躍,他有點愧疚,“下次一定多捐點。”

  村黨支部書記楊翠香捐了2000元。她説,新墻村是一個經濟相對薄弱的村,全村3060人,有107人是年收入不足9000元的困難戶,這些困難戶或者是因病致貧,或者是因突發災難致貧。符合條件的困難村民可以申請低保,但往往需要一個過程,慈善協會可以填補這個“空檔”。比如説,村裏有一位姓楊的村民,原來在南京做木工,突發中風後住院治療,又查出肝臟有毛病。妻子只好放棄打工照顧丈夫,家裏的積蓄全部花完了,能借的也都借了,他家所在的自然村60多戶村民自發送錢過去,多的送500元,少的也有100元。“現在村裏成立慈善協會了,就能第一時間幫助村民渡過難關。”她説,慈善協會由理事會和監事會組成,成員是村幹部、村民代表和有威望的老黨員,每筆善款發放都要經過討論,保證讓捐款者放心。

  “村級慈善協會,解的就是燃眉之急。”高淳區慈善總會會長孔德華對記者説,到目前為止,全區已有7個行政村成立了村級慈善協會,運作下來,救急助難的效果很明顯。“磚墻鎮四園村是3月份成立村級慈善協會的,我們一起去看看?”

  很快就到了四園村。村支書王三福介紹説,村裏成立慈善協會當天,就募集到56萬元善款,幾天后一些在外地搞建築的村民聽説了,趕回來捐款,善款總額達到63萬元。“一個嫁到南京的女畫家王麗萍也趕回村裏捐了5萬元。”他説,很多村民家境不是很富裕,村裏成立慈善協會,也沒通知他們,他們是自發過來捐款的,比如李愛軍是在南京建築工地上打工的,捐了2000元;孫傳雲是在村子附近蟹塘裏打工的,也捐了500元。他們説,自古以來救急救難人人有責,怎麼也要表示一下心意的。

  “協會成立不久,就發揮作用了。”王三福説,村裏有個低保戶,突然精神失常,拿了農具到處砸,村裏趕緊把他送到高淳青山醫院治療,可是他家根本拿不出入院費,慈善協會緊急商量後拿出5000元。住院幾個月後,這名低保戶病癒,但每天還要服藥,一年要花1萬多元,這筆錢也是慈善協會救助的。

  説話間,村民李愛民來村部辦事。王三福説,他是養螃蟹的,收入並不高,也捐了5000元呢。記者問李愛民,為什麼捐這麼多?這位41歲的農民有點靦腆地説:“村幹部辦這個事,是為了村裏的困難群眾。村裏的風氣越來越好,我也得做點貢獻。”

  本報通訊員 楊軍 本報記者 朱新法

  (原標題:【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村慈協會,解的就是燃眉之急)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