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區春節特色美食大蒐羅

2016-01-27 16:14:47|來源:北方網|編輯:李澈

  春節來了!和親朋好友相聚,推杯換盞之時必然少不了饕餮美食。不過在大餐之餘,這些各地美食一道一道地端上桌讓人目不暇接。從北到南,由東向西,舌尖上的美食在此一網打盡。

  北京

  老北京過春節,商家初一到初五不開門。廟會的攤兒就是過年時最興盛的買賣家兒,吃穿用度一應俱全,特別是過年時應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擺在攤上,挂在架上,透著紅火。逛廟會的人們摩肩接踵,沒有哪家生意不紅火的。

  各地區春節特色美食大蒐羅

  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美食,它是將野果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面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灌腸本應是用豬大腸灌上碎肉和澱粉,蒸熟後削片在鐺上用大油煎烙。如後門橋華安居、福興居所賣,品質甚精。但廟會上所賣的灌腸卻只用澱粉點上紅□,作成腸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塊在鐺上用極次的湯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裏嫩,然後澆上蒜汁鹽水,用竹籤扎著吃。

  豌豆黃分粗、細兩種。北海公園(攻略)倣膳、漪瀾堂賣的是細豌豆黃兒。廟會上賣的則是粗豌豆黃兒。這是用沙鍋將豌豆煮爛成泥,加上小棗,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用手推車運至廟會上兜售。由於大多出現在春天的廟會上。因此,人們聽了他們吆喚:"哎,這小棗的豌黃兒大塊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為此種吃食不太衛生,所以是個被禁止的品種。現已絕跡。

  福建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等等。此次小編重點講廈門。

  各地區春節特色美食大蒐羅

  年糕

  吃了年糕,萬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興!又有敬祝長輩延年高壽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從"粘粘糕"同音演化而來。廈門人把年糕叫做"米果",品種多樣,有甜有鹹,甜的有白糖米果、烏(紅)糖米果,並加冬瓜、紅棗、花生等;鹹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頭(蘿蔔)米果、番薯(地瓜)米果、芋頭米果,並加豬肉、蝦米、蠔幹、香菇、油蔥等;此外,還有涼米果、發米果、碗糕米果……

  清代有詩人寫詩咏薄餅:"春到人間一卷之",描寫薄餅皮是"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描寫薄餅餡是"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薄餅還是廈門人的一大發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將其女兒嫁給了金門蔡厝人蔡復一(那時,金門屬於同安縣管轄)。後來,蔡復一官至總督雲貴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公務繁忙,日理萬機,經常廢寢忘食。蔡夫人看在眼裏,疼在心上,害怕長此以往,有損夫婿健康。於是,她就將一些魚、肉、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燉熟,用面皮包卷,置於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一舉兩得。這種菜便被稱為"婆餅",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稱為"薄餅"。它從官府傳到民間,"夫人薄餅"又變成"美人薄餅"。

  吃圓仔,又稱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湯圓、湯糰。據説,吃元宵始於春秋末期,宋代才稱圓子,取"團團圓圓"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説這種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湯浴之",並作16字讚一首:"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並蓄,有甜有鹹,有的白心,有的包餡,什錦、豆沙、棗泥、筍肉、豬油都有。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