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稱春節團聚父母"不聽話" 多為對子女"情感饑渴"

2016-01-27 13:43:04|來源:武漢晚報|編輯:李澈

  分析稱春節團聚父母"不聽話" 多為對子女"情感饑渴"

  武漢晚報記者唐智峰 製圖董超

  春節即將來臨,家庭團聚本應其樂融融。然而有些老人的執拗、倔強,不聽勸説,甚至偏執逆反,常常使子女和父母之間出現爭執,給雙方添上許多焦慮和煩惱,破壞節日的祥和歡樂。

  “不聽話”毀了節日氣氛

  家住漢口新華路的劉先生説起去年過年時與父親間的不快,至今還記憶猶新。

  去年春節,河南農村老家的堂兄來漢給父母拜年。晚飯時,患有心臟病的父親非要陪堂兄喝酒。劉先生勸父親少喝點,父親不僅不聽勸説,還怪他瞧不起農村人。弄得劉先生和堂兄尷尬不已。

  張先生打拼多年,終於在漢買了房子。去年過年時,便把老家父母親接到城市團聚,還給父母買了新衣服。可是兩位老人特別節儉,整天穿著從鄉下帶來的穿了十幾年的舊衣服,既笨重又不合體。他多次勸父母換上新衣服,老人就是不聽。

  去年春節時,家住漢口青年路的楊女士兄弟姐妹4個人,一人給父母2000元錢表達孝心,希望老人改善生活。父母卻不聽,拿這些錢買了生肖金幣。弟弟為此還和母親發生爭吵,老人因此突發疾病,被送進了醫院。

  漢口台北路的黃女士説,70多歲的母親,去年過年前,總是會買回一些處理的不新鮮的廉價蔬菜和水果。團圓飯剩下的飯菜,吃了好幾天都不讓倒掉。勸多了,母親就説:“扔掉太浪費了,你們不吃我自己吃。”結果上吐下瀉了4天。

  吐槽父母“不聽話”

  平時生活中,父母“不聽話”的事就更多了。有人調侃:老人不聽話,全家都害怕!

  杜先生的父母迷上了養生節目,整天忙著吃這偏方、吃那食材,並時不時去參加一些“養生講座”,每次都會買回一大堆“營養保健品”,治病的藥卻不按醫囑吃,結果病情控制不好,勸急了就説“花自己的錢,你們管不著”。

  王女士的70多歲的老母親患有骨質疏鬆、腰椎病變等多種慢性病,可一直不服老,家人不讓她做太多家務,她就是不聽。

  有一天子女外出後,老母親踩著梯子取存放在櫃子中的棉絮,不慎身子一歪摔倒在地受傷,結果導致股骨頸骨折,住院手術花了好幾萬。

  漢口寶豐路的艾女士説,今年76歲的老母親,常常為了領取一些商家店慶等活動的區區幾元的促銷禮品,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都非要去排上幾個小時的隊,結果拿回家用處不大,自己身體有時弄得不舒服好幾天。自己多次勸説,母親也不聽,不知如何是好。

  老人“不聽話”子女有責任

  許多老人年輕時也曾意氣風發,為何年老了,卻開始執拗起來了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心理學專家余毅震教授説,老人變執拗,既有父母的原因,也有子女的責任。

  許多老年人看似不愁吃不愁穿,但精神生活不如意。因此,借在子女面前執拗、倔強,甚至偏執,在情感上表達對子女不滿意,背後是對子女強大的情感需求。

  很多老人是苦過來的,他們曾經在艱難的物質條件下撫養孩子,所以即使現在生活很好,他們也很難改變習慣了幾十年的生活方式。

  有些老人照看孫輩時,還是自己當年撫養子女的那一套,總認為“我就是這麼把你帶大的,怎麼就不可以這樣帶孫子”。老人忘記了,這已經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別人的子女,另外現在的生活環境,早已不是當時貧乏年代的背景。

  有些老人眼裏,子女永遠是孩子,長期以來在子女面前的威嚴感,仍然不能丟。“我是你父母,你還得聽我的”,這讓已為人父母的子女,感到彆扭。

  老人執拗,也有子女的責任。有些人常常把父母“物化”,一味地打著“我這都是為你好”的旗號要老人聽話,其實是一種粗暴的干預,最後只會讓老人情緒更加堅定。

  父母轉觀念子女多理解

  老人怎樣優雅地變老,年輕人怎樣和老人和諧相處,成為一門學問。余毅震從父母和為人子女兩方面給出了如下建議:

  對老人而言,要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不斷適應變化了的時代和環境,遇事多聽子女的建議。

  對於節儉、家長權威等要有新認識,以前正確的一些觀念未必永遠正確,為了提高生活品質的適度消費要提倡,要學會享受社會進步帶來的益處。對於養生保健要科學對待,不迷信,不盲從。

  對年輕人而言,建議對老人多些理解和包容,平時多和老人交流,多讓老人接觸外面世界的新鮮信息,開闊老年人視野。

  子女要多讓老人講講他們過去的故事,聽聽老人們為什麼喜歡這樣做,遇事多和老人商量,老人感覺自己被理解了,才能夠聽得進去他人的意見。

  做什麼決定事先徵求老人意見,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使老人觀點不符合當下情況,請和老人講明利害關係,通常老人三思後會做出適合的決定的。

  余毅震提醒,當父母出現嚴重的認知情感行為方面的反常,甚至是人格的巨大變化,諸如焦慮、抑鬱等,應及時進行醫學檢查和治療。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