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國産玉米沒有價格競爭優勢導致庫存量破紀錄
國際在線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28日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解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記者:玉米的庫存現在好像特別高,是打破了紀錄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要賣的話,用什麼價格?長期來説,會不會取消這個政策?我知道這個政策是為了保證農民的收入,但是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怎麼解決?好像一號文件裏沒有説。
陳錫文:其實一號文件中已經講到了,今年要加快推進玉米的價格形成機制、補貼政策和收儲制度。就像你剛才説的,我們到目前為止實行的玉米收儲制度實際上是2007年制定的政策,一直運用到現在。當時提了一個政策,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政策,為了保證農民能夠有個比較好的收益,每年在玉米上市之後,政府制定一個玉米的臨時收儲價格,這個價格從2007年開始第一次實行,對農民的玉米由國有的糧食部門實行收儲的辦法,一直持續到2014年,每一年收儲價格都有所提高,從最初的2007年時制定的是7毛錢一斤,到了2014年這個價格就變成1.12元每斤,每斤提高了4毛2分錢,按現價相比,提了60%。這樣保障農民的收入,也調動了農民生産玉米的積極性,所以這些年玉米的增産非常快,玉米也成為中國五個糧食品種中數量最大的一個品種。過去中國的糧食品種中稻穀是數量最大的,現在玉米是最大的了。
但是反過來,又出現了新問題,因為連續多年的提價,玉米價格高於了國際市場。不僅如此,從2012年底開始,國際市場的玉米價格大幅度下跌,一個上漲、一個下跌,就出現了中國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市場的情況,因此就引起了國外玉米以及可以替代玉米的一些其他糧食品種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的局面,就産生了你剛才説的中國國內玉米産量不斷增長,但是進口玉米和玉米的替代品也在不斷增長,從價格上講,中國自己生産的玉米沒有價格競爭優勢,所以不得不都進了倉庫,就是你剛才説的,現在玉米的庫存可能是歷史上的最高水準。
下一步怎麼解決?這個文件當中也提到了原則思路,就是堅持實行玉米價格由市場決定,同時對玉米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補貼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價格和補貼分離的辦法。就像我剛才講到,前些年玉米臨時收儲價格不斷提高,實際上不僅僅是玉米供求關係形成的價格水準,而且還包含著政府對生産玉米的農民的補貼,所以價格就顯得比市場高得多。現在的情況下,要把補貼從價格中剝離,要價格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回歸到合理的水準。採取這種辦法,非常重要的一點,農民會根據市場供求來決定他種多少、按什麼價格賣,按照基本的規律進行測算。如果國內的玉米價格完全按照供求由市場決定,它將理性地回歸到和國際市場價格相近的水準。如果中國國內的玉米價格回到和國際市場相近的水準,大規模進口的現象就會明顯減弱,就會為中國國産玉米提供市場。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大規模進口減少之後,不僅現在生産的玉米找到了市場銷路,庫存的玉米也會逐步消化掉。
從前年開始,中央政府已經在一些重要的農産品上開始實行這種改革,比如2014年新疆的棉花以及東北和內蒙古的大豆實行了目標價格的改革制度,去年夏天又在長江流域實行了對油菜籽價格和收儲制度的改革,去年9月份又明確提出了對玉米臨時收儲價格的調整,從前年的每斤1.12元下降到了每斤1元錢。雖然價格降低了,第一它還是高於國際市場,第二這個價格還是由政府定的。今年正在研究怎麼讓價格的形成回歸市場。這裡有個重大的問題,價格由市場決定,農民的利益,政府也必須合理的保障,讓農民獲得合理的收益。具體的辦法,有關部門正在按照一號文件提出的要求認真地進行研究,我剛才講的就是一個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