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量】看總理如何破局留守兒童
僅僅在幾年以前,“留守兒童”都不是一個主流語詞。2010年,一位央媒老總還公開撰文稱這是一個“偽問題”,他説:“關於留守兒童的評論很多,似乎突然成了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然後就講他們那茬人“打小就是留守兒童,很少跟爹媽在一起,因為他們都在忙工作,誰也沒覺得有問題。”
每個人的認知視角都會存在盲區,這不要緊,及時糾偏就是了。這兩年,隨著關於留守兒童諸多惡性問題的集中爆發,相信包括那位老總在內的很多人都會改變看法,並清晰地認識到這不僅不是“偽問題”,恰恰相反,這是一個牽動現實中國、並深刻影響未來發展品質的關鍵性命題。
從這個意義看,李克強總理1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全面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應該説,充分體現了我國破解留守兒童問題的國家意志。無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新型城鎮化,抑或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都離不開“人的發展”這一命題。改變“畢節的孩子”的命運,是責任,更是情懷。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可視為對一直以來洶湧澎湃民意的積極回應。會議不僅明確了責任,指出關愛數千萬留守兒童安全健康成長,是家庭和政府、社會的共同責任,這其中,又特別指出“依法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這樣的表述,對於社會上一度紛紛擾擾的“監護補位”、“監護轉移”傾向,是有力的矯正。也即,與家庭的親情陪護相比,“代理家長”之類的做法徒具觀賞意義,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同時,會議也指出了破解的路徑,具體而言,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建立強制報告、干預、幫扶等機制,打擊侵害留守兒童的各種違法行為;二是加大寄宿制學校等建設;三是通過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引導扶持返鄉創業就業等措施,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從這三個層面可以看出,破解留守兒童困境,關鍵還在政府責任。
孩子留守在鄉,並不意味著政府就可以缺位,不僅不能缺位,還應該動用公權力和行政資源實施普遍調查、干預與幫扶,這既是法律賦權,也是現代政府倫理使然。一個有擔當的政府,不應該讓任何一個孩子游離于視野之外,像野草一樣自生自滅、野蠻生長,甚或遭遇形形色色的外力侵害。
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在當前還不可能馬上、全部解決留守兒童納入家庭的情況下,則不失為一種必要的過渡。當然,理想的寄宿制學校,也不能只是熱衷於硬體建設,而忽略了文化的養成,更不能成為“達標”名義下的政績工程。
而根本之策還是要創造就業條件,降低進城門檻,讓父母有能力、有可能把孩子帶在身邊。無論是進城置業,還是返鄉創業,政府都負有引導、調整之責,且責無旁貸。事實上,這既是長久以來很多有識之士積極倡言的,也是當下中國新興城鎮化能否獲得持久動力的源泉所在。部分城市管理者出於種種考量人為設置的門檻,並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一大勢。
當然,留守兒童的問題牽涉甚廣,幾乎成為現代化過程中的“伴生性”問題。但無論多麼複雜、艱難,都不應該是擱置甚至無視的理由。總理此番再度聚焦留守兒童,也意味著一種普遍共識的形成。接下來,則考驗各級政府的執行力和行動力。
畢竟,有什麼樣的青春一代,就會有什麼樣的公民社會,也就會有什麼樣的現代化。孩子有訴不盡的思念,父母也有説不完的無奈。而所有的傷痛、悲情、困厄、無奈,最終都將潛移默化成為發展之慟、現代化之殤。若不下大力氣解決“人”的問題,而是聽任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在生命最重要的階段處於“監護真空”狀態,則國民素質怎麼可能提高?這樣的現代化又能給人們帶來怎樣的福祉?(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