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 好人有好報,好報出好人
核心閱讀
江西宜春自2008年至今,145人入選“中國好人榜”,居全國前列。宜春為何能“量産”好人?先有好的發掘機制,利用多種渠道推薦、宣傳好人,讓善行不被埋沒、榜樣易於學習;再有好的保障機制,精神鼓勵、物質獎勵、社會保障三位一體,讓好人“有位子”“有面子”,解除好人後顧之憂。
一份不斷拉長的“好人名單”
從三進火海勇救6名幼童的“英雄翁婿”王茂華、譚良才,到捨己救人的“送奶工”皮祖強,再到“奪刀少年”柳艷兵、易政勇……在江西宜春,有一份不斷拉長的“好人名單”。
2010年3月21日,宜春袁州區慈化鎮伯塘村一棟民房發生火災。伯塘中學教師王茂華和其岳父譚良才奮不顧身三進火海,成功救出6名孩子。王茂華因傷勢過重不幸離世,譚良才燒傷面積達85%,經歷多次大手術才保住性命。他們的英雄事跡傳開後,社會各界共募集捐款200多萬元;深圳的一對夫妻甚至捐出亡子皮膚,解決了手術用皮難題;前往醫院探望這位平民英雄的群眾絡繹不絕……
除了層出不窮的“好人”群眾,還有不斷涌現的“好人”幹部。
湯怡妹,袁州區洪塘鎮莊溪村黨支部原書記,因喉癌晚期不能説話,有半個多月靠寫紙條安排村裏工作及百姓生活,直至生命最後一刻,被鄉親們稱為“紙條書記”; 賈克玖,高安市新街鎮賈家村黨支部原書記,在胰腺癌晚期臥病在床的情況下,常把村幹部叫到家裏,詢問花鼓橋閘和旅遊公路的建設情況……“玖爺”一生為賈家村謀福祉,就是要“讓身邊的老百姓都説共産黨好”;曾凱,高安市看守所所長,十幾年在高墻內播灑大愛,挽救了一顆顆迷失的心靈。一名死刑犯臨刑前唯一的要求是見曾凱一面,跪著叫她一聲“曾媽媽”……
從2008年至今,宜春共有145人入選“中國好人榜”,入選人數居全國設區市前列。其中,3人榮獲全國道德模範稱號,6人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2人獲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從一個好人帶動一群好人,從一群好人感召一座城市,再從一幕幕的“好人現象”到悄然成型的“好人文化”,宜春是如何做到的?這座城市好人層出不窮的奧秘在哪?
層層發掘讓好人不再埋沒
宜春的好人群體不斷壯大的背後,有制度的力量在支撐。在探索好人建設長效機制過程中,宜春市鮮明地提出建設和弘揚“好人文化”,用好人文化氛圍感染每一個人,引導人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讓“好人精神”在宜春廣泛傳承。
培育好人文化,關鍵在於有一個好的機制。宜春市堅持把發掘推薦道德模範、身邊好人,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標杆項目來抓,並列為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考核內容,常年推進“我評議、我推薦身邊好人”活動。
在宜春,全市194個鄉鎮(街道、場),1000多個社區(村)均設立評選委員會,對各類“原生態”典型進行挖掘,及時向縣級推薦;各縣(市、區)文明委對先進典型進行“初篩選”,發現閃光點,積極向市級推薦;最後,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對先進典型“細推薦”,分層次分重點向上推薦。經此三級,形成了各級黨委主導,各文明委負責,各部門協作,群團組織配合,市縣聯動,幹群參與的發掘推薦機制。
“有了好的發掘推薦機制,就不用刻意去找好人、樹典型,各級文明委通過多種推薦渠道,自發地、源源不斷地推薦上來。目前,全市共有400余人列為‘中國好人榜’候選人。”宜春市文明辦主任楊鶴説。
每個好人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每個好人都是一面道德旗幟,他們身上都閃耀著道德的光輝。為更好地讓群眾了解好人的先進事蹟,宜春市級新聞媒體開設了“好人事跡”專欄,以醒目的版式吸引群眾閱讀、知曉好人事跡。這些好人的事跡與照片還被印製成廣告燈箱、宣傳畫冊等,廣泛見諸市區主要街道、電子屏、候車站臺、宣傳墻等。好人好事的溫暖力量,在這座城市的每處角落不斷凝聚。
“正是這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身邊好人’,讓普通群眾覺得好人可感可學可做。得益於良好的發掘、宣傳機制,宜春好人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袁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海深有感觸地説。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層層發掘、推薦、宣傳好人,宜春幹部群眾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意識不斷增強,做好人做好事成為大家的日常自覺行動,凡人善舉不斷涌現。據統計,該市有162人因見義勇為受到省、市表彰,2人被授予“全國見義勇為英雄”稱號,1人被授予“全國見義勇為模範”稱號,1人被授予全國首個“中華見義勇為楷模”稱號。
多重保障解除好人後顧之憂
市委書記鄧保生在宜春工作的第一天,就來到全國道德模範譚良才、王茂華遺孀譚長華家中走訪,向宜春好人表達敬意,傳遞宜春好人文化“接力棒”。
“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要讓好人得好報。”在宜春,讓“好人得好報”有健全的機製作保障。市文明委每兩年表彰10名道德模範、10名道德模範提名獎;市文明辦、教育局等部門每兩年聯合表彰一批美德少年;各級政法委每年表彰一批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各縣(市、區)每年評選表彰道德模範、“感動人物”等。
宜春市堅持精神鼓勵、物質獎勵、社會保障三位一體,讓好人“有位子”“有面子”。該市把全國道德模範譚良才、心繫鄉親的“中國好人”王冬新推薦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候選人,兩人順利當選;“奪刀少年” 柳艷兵和易政勇面臨上大學的現實問題,經多方協調,最終分別被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錄取,圓了他們的大學夢;王茂華、譚良才、皮祖強、閔青梅、湯怡妹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或提名獎後,市、縣文明委舉行了隆重的慶賀、推介儀式;重大節慶日活動,邀請各級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和其他先進典型出席並觀禮。
從2008年起,宜春逐步建立和完善公民道德榮譽檔案,在設立“見義勇為基金”“慈善救助基金”的基礎上,又專設了“英模好人褒獎救助基金”,市財政每年撥付專款,在生活幫扶、家屬就業、子女教育、老幼撫養、住房保障等方面給予幫扶。社會各界積極與英模家庭“結對子”,一幫一或多幫一,讓英模好人家屬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這些褒獎機制和關愛措施,鼓勵了人人爭當好人,讓做好人無後顧之憂。如今,“好人得好報,行善不吃虧”的價值觀念,已在這座尚德之城落地生根。
據了解,目前宜春市共成立見義勇為基金組織11個,落實見義勇為基金700余萬元;市、縣兩級財政設立的見義勇為專項經費逐年增長,“英模好人褒獎救助基金”先後給予英模及其家屬經濟獎勵960余萬元,解決就業、住房和辦理城鄉低保、醫保以及提供貧困助學金40余人次,減免醫藥費200余萬元;市縣兩級綜治委為232名見義勇為人員建立檔案,及時解決各類生活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