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交困,沙特-伊朗還能互掐多久?

2016-01-04 17:25:1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雪

圖片默認標題

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有示威者向沙特駐伊朗大使館投擲汽油彈,引發大火

  近年來,沙特與伊朗始終摩擦不斷、爭吵不休。雙方在也門、敘利亞、麥加朝覲踩踏事件、伊朗核等問題上針鋒相對,在國際反恐、巴勒斯坦問題上也互相指責。2016年1月2日,沙特處決其什葉派領袖、伊朗方面攻擊沙特駐伊外交機構後,這兩個中東大國的衝突再次達到新高度——1月3日,沙特外交大臣宣佈與伊朗斷絕外交關係。

  行走在中東諸國,很容易感受到那裏錯綜複雜的國家間關係:阿拉伯國家之間、伊斯蘭國家之間、猶太-伊斯蘭國家之間……在各個層級都存在顯而易見且難以釋懷的矛盾。就沙特-伊朗兩國關係現狀來説,二者矛盾不僅僅局限在官方,即使在民間也存在廣泛的互相仇視情緒。

  2013年11月,筆者和一位中國穆斯林朋友在德黑蘭國際機場候機,期間朋友用阿拉伯語向一位伊朗青年問好,伊朗青年隨即質問朋友為何要用阿拉伯語問候他,然後就直抒胸臆地表達對阿拉伯人的厭煩。無獨有偶,2015年7-8月,筆者在沙特阿拉伯調研時曾問當地人如何看待伊斯蘭教派紛爭。其時,筆者被告知:伊朗什葉派根本就不是伊斯蘭教,伊朗人也不是穆斯林——這位沙特人直接把伊朗什葉派穆斯林開除了伊斯蘭教籍。

  筆者認為,造成此種糟糕狀況的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四點:

  一是民族隔閡由來已久。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的民族宿怨由來已久,甚至早于伊斯蘭教的歷史。雖然往事已愈千年,而驕傲的波斯人至今尚未走出西元7世紀被阿拉伯人征服的心理陰影;而沙特一貫對伊朗的實力心存忌憚,為了打壓伊朗,在伊核問題上,沙特甚至寧願與猶太人國家以色列採取相同立場。

  二是教派衝突根深蒂固。在伊斯蘭教之內,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教派分歧在很多情況下更甚于伊斯蘭-猶太矛盾。這種教派分歧又因波斯-阿拉伯的民族仇恨而被進一步強化。最近,沙特與伊朗在也門、敘利亞的直接對抗就帶有明顯的教派紛爭色彩,引發當下沙伊外交危機的火種正是遜尼派的沙特當政者處死本國什葉派領袖,從而讓什葉派掌權的伊朗政府怒不可遏。

  三是地區領導地位的角逐。不管是沙特還是伊朗,作為中東大國,都懷有一顆爭當地區領導者的心。這種角逐不僅限于宗教意義上的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較量,更體現在兩國現實利益的矛盾——在地緣政治層面上的博弈。兩國在雙重含義的零和競爭必然加劇了其原本就存在的衝突。

  四是內政困境加重衝突。“阿拉伯之春”沒有給中東地區帶來“民主政治”制度,但是卻播下了“民主”觀念的種子;再加上國際油價持續且大幅下跌,導致沙特、伊朗皆陷入嚴重的發展困境,國家也因此出現更多的穩定和安全隱患,這使得兩國當政者愈發看重自己的意識形態並竭力捍衛本身的合法性。這種決不妥協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兩國的對立態勢。

  放眼四週,當下的中東已經深陷多事之秋,沙特、伊朗這兩個區域大國的交惡會令本地區的情勢進一步緊張,二者衝突繼續升級有損於多國利益,為外界之所不樂見;再者,也門、敘利亞等問題的解決也離不開這兩個區域大國的參與和配合。並且,目前沙特、伊朗各自國內發展本就已經面臨重重難題,在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前提下,兩國當政者都很難再承受由兩國衝突升級帶來的更大壓力。因此,筆者認為,在內外雙重作用下,在突發性危機頻發的中東地區,此次沙特-伊朗衝突很可能會以相對平和的方式獲得解決。畢竟,靠矛盾外移來緩解國內壓力的時代已經在漸漸遠去。(范鴻達,廈門大學政治學系)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