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手繪書信給求學女兒 被讚暖心媽媽
母女倆合影
母親周艷給女兒的手繪書信選錄
“週末又要見面了,媽媽迫不及待的想要飛到你身邊,來一個‘熊抱’,好好釋放一下這一個月的想念。”2015年2月5日,本報以《最愛的人 最暖的信》報道了一位自貢母親仍舊用傳統書信方式,一筆一畫分享生活點滴、寫上對女兒的思戀,每月寄給在成都求學女兒的暖心故事。
從最初的報道到現在,快一年時間,這位暖心媽媽仍然堅持著手寫書信寄給女兒。在這個略帶溫暖的1月,暖心媽媽説,希望在新的一年裏,女兒吉吉健康快樂,平安長大,讓愛她的家人們都安心,自己將一直和女兒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陪伴女兒快樂的長大。
女兒赴京演講
暖心媽媽千叮萬囑
這些“滿滿都是愛”的書信片斷,出自於國網自貢供電公司職工周艷之手。從女兒在成都讀小學一年級開始,周艷就開始了手繪書信,每月要寄出去一兩封,到現在女兒吉吉讀4年級,她寫給女兒的信早已摞了厚厚一疊。周艷還自製了“屬於母女二人”的小書、臺曆,用繪畫、文字拼音等方式,鼓勵女兒在生活中克服困難,自信健康地成長。
周艷説,女兒最近參加的一個小課題演講表現優異,女兒的演講在學校得了獎,還在省裏面評了獎,今年1月1日,女兒還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到北京做了小課題演講。得知這個消息時,周艷趕緊提前打電話關心女兒,“雖然以前我和她爸爸,還有她爺爺奶奶都陪她去過很遠的地方玩,但這要算是女兒第一次在沒有家人的陪伴下出遠門了。”周艷説,當她打電話給女兒“啰嗦”的叮囑注意安全的時候,女兒還反過來安慰她,讓她不要擔心,“我知道女兒懂事聽話,又有老師同學的陪伴,所以也很放心。”周艷還是細心叮囑家人給女兒備好了口罩,以便她在北京時使用。
傳遞濃濃思念
母親用心手繪信件
去年寒假,在成都上小學三年級的自周吉吉並沒有馬上回家和媽媽團聚,而是選擇留在成都練習芭蕾舞。
在母親周艷看來,8歲的女兒周吉吉內秀、乖巧、多才多藝。“芭蕾舞是女兒喜歡的舞蹈,所以家裏人都很支持,決定讓她留在成都練習。”周艷告訴記者,因工作原因,原本就異居兩地的母女倆,通常每月只能團聚一次,但這並不會為母女的交流帶來阻礙。平日裏,母女倆除了電話和視頻交流外,還有一種傳統的交流方式——書信。
周艷的手機裏,除了滿滿的女兒照片外,還有一部分照片就是與女兒傳達思念的書信照片。這些書信中,母親通常會配上自己繪製的“應景”暖心圖畫,再搭配上一些問候和關懷的文字。
“親愛的幺兒,最可愛的安娜小公主,今天是冬至,北方人要吃餃子,而我們四川人的習慣是喝補藥湯,因為從今天開始就進入了一年當中最冷的一段時間,大家在今天喝補藥湯就是為了抵抗(di kang)這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日子。媽媽想到了你,雖然我們都喝了湯,但媽媽多想親自熬(ao)一鍋鮮美的湯,然後躲進禮物盒子,飛到你身邊……”記者在這些信中看到,媽媽考慮到女兒識字還並不多,在部分複雜詞語的上方,還認真的標注了拼音。
分享生活點滴
鼓勵女兒共同進步
“週末又要見面了,媽媽迫不及待的想要飛到你身邊,來一個‘熊抱’,好好的釋放一下這一個月的想念,你呢?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是不是也會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些屬於我們的溫暖記憶呢?”
“最近捏了個你穿著安娜公主衣裙的軟陶小人,媽媽把她放在了辦公桌上,這樣你就每天都在陪著媽媽上班了,媽媽也因此有了動力,努力工作,希望你也要努力喲,因為我們約好的要一起進步,做更優秀的自己,勾勾小指頭,一百年,不許變喲!”
簡單的圖文,簡單的語句,分享快樂,傳遞思念。周艷告訴記者,有一次女兒收到書信後告訴她:“收到媽媽的信,全班小朋友都一起來讀,讀到‘媽媽永遠愛你’的時候,所有的小朋友都哭了。”在電話那頭,女兒周吉吉也哭了。
周艷説,每當天氣變化,或者是看到別家的孩子,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不在身邊的女兒,她便在下班回家之後,在信裏面記錄下來。
豐富女兒內心
希望女兒快樂成長
周艷告訴記者,她早些年學過工筆畫,加之從事文字工作,便一直有記筆記的習慣,想起在外學習的女兒時,總是用筆寫下來,並配上漫畫,與女兒分享生活。“雖然孩子不在身邊,我想讓她內心更加豐富,更加強大。”周艷認為“用手寫書信表達能過濾掉生活中的浮躁”,所以,她很少選擇快餐式的電腦列印方式給女兒寫信,而是自然而直接地“寫寫畫畫”。
“小時候給她畫畫,是因為她還認不得幾個字。我想用她能夠理解的語言傳達媽媽對她的關注。”周艷説。“人最幸福的狀態是相似的,很多‘幸福’用物質辦不到,可以用心思去辦到。”周艷希望,女兒慢慢學會準確地表達情感和疑惑,能夠處變不驚。
不僅如此,周艷將書信郵寄給女兒後,女兒能夠好好的保存,與電話、視頻挂了就斷相比,書信更能傳遞母女間的思念,雖然一封手繪信可能需要花上一個小時時間,但卻能留下母女倆許多暖心的美好回憶。“我和女兒相處時間很少,將來女兒求學之路還很遙遠,這些生活中美好的感覺就應當捕捉下來。”
周艷説,跟女兒相處,她總是試圖把女兒當朋友看待,喜歡傾聽她説話,跟女兒進行心裏交流,“知道她內心想的什麼,你才能更好的去鼓勵她做她想做的事情。”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蘭江(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