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省吃儉用做慈善 一家六口蝸居車庫
在鎮江市大港新區銀山鑫城小區,説起湯澤念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點點頭:“哦那個收破爛的啊!”後面馬上會接一句:“了不起!”因為,眾人口中這個“收破爛的”,就靠著每天騎三輪走街串巷收廢品,捐錢捐物幫了許多人,而自己卻依舊和家人住在一處28平方米的車庫裏。
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錢,湯師傅説他從沒有算過賬,“每次都是零星捐一點,收破爛路過哪家發現生活不太好,就給個幾百元。”儘管有人誤解、有人質疑,但湯師傅捐得坦蕩,他的理由也很簡單——“比我難的還有很多,能幫多少就幫多少”。
省吃儉用做慈善,一家六口蝸居車庫每月生活費500元
小區門衛仲大爺指著湯澤念家的方位對現代快報記者説:“以前不知道他做了什麼,看新聞才知道,他捐的錢都是收廢品掙來的。”
按照仲大爺的指引,記者找到了湯師傅的家:三張床,其中兩張高低床,四張板凳,最值錢的電器是一台14英寸的電視機,還是50塊錢回收來的。
沒有衛生間,沒有廚房,28平方米的空間裏要容納6個人居住。妻子孫華玲説,去公廁要走上3分鐘,夏天洗澡借鄰居家的浴室,冬天去澡堂。他們在車庫外搭了一個簡易爐灶,很少開火做飯。
記者前去採訪時,一家人正準備吃午飯,主食是煎餅,菜是腌的萵苣絲和蘿蔔幹,因為大兒子孫晨晨回家探親,特意加了個菜——炒豆芽。
炒豆芽的油是撿的油桶裏剩下的,這樣的油桶在門外存放了一捆。不只是油,一家人身上穿的衣服也是湯師傅撿回來的,他身上的外套就是附近工廠的工作服,已經穿了好幾年。如此“摳門”,這一家子每個月的生活開銷約是500元,另外房租是200元。
每年都給學生送去幾百塊錢和幾袋衣服
湯澤念一家人生活拮據,收廢品一年下來收入就兩三萬元,即便如此,他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錢捐給別人。就在前不久,他還和孫晨晨一起,給邳州希望之家學校(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帶去了幾大袋衣服和幾百塊錢。
學校辦公室主任魏寶明説,二十年前他在邳州認識了老湯。“他當時也就30多歲,一個年輕人能想到來看看這些孩子,不容易。”湯澤念通過電視節目知道了學校的情況,從1993年左右開始,每年都會在助殘節和春節前後,前去看望學生。
“大概1994年過年的時候吧,他從家裏推了個板車,走了幾十里地,送來了他家養的一頭整豬,還有些冬瓜白菜。”東西雖然説不上貴重,但走了幾個小時的湯澤念已是滿頭大汗,他來到校門口的那一幕,讓魏寶明至今印象深刻。
更讓他感動的是,湯澤念到鎮江之後,每年也依然會去學校看看孩子們,每次去都會帶去幾百塊錢和四五個袋子,袋子裏裝的都是給孩子的衣服,收廢品時收回來的,全部洗得乾乾淨淨。
多次捐款,有人誤以為他是小老闆
除了這所學校,湯澤念也曾多次向鎮江市殘聯捐款,由於捐款次數較多,甚至被時任鎮江殘聯群眾宣傳處處長殷紅誤以為是小老闆。
據殷紅回憶,2006年湯澤念帶來1000元,説要捐給貧困的殘疾人。之後,還通過殘聯的聯繫,結對幫扶了一名在上小學4年級的女生。連續資助3年後,在女孩要上初中時,湯師傅提出要多捐一點,但女孩的家人得知他的家境後堅決不同意。
除了殘聯,鎮江新區慈善總會也是湯澤念常去捐款的地方。副秘書長趙衡澤介紹説,老湯資助了一對山東來的劉姓姐妹。她們的父母本來做小生意,後來因為疾病無法繼續,湯澤念得知後出資1萬餘元幫他們租了門面,用來賣饅頭。
除此之外,湯澤念逢年過節還會送些東西到大港新區社會福利中心。會計周孝惠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老湯每年都會來福利中心好幾趟,都是將錢物直接放在門衛處。記者在物資進出庫明細表上看到,僅今年,湯澤念就4次上門,分別送了4件棉衣、400隻小蛋糕、2箱蘋果和300元現金。
在他的影響下,兒子也樂於助人
自家條件不好,為何還要做慈善?湯澤念説,最早是受到父親影響。他的父親曾是一名軍人,在1944年鐵佛寺戰役中失去了雙腿。“從小我就看著父親在沒有雙腿的情況下生活、工作,知道殘疾人的痛苦。父親也告誡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盡力去幫助他們。”
同樣的,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們,學會艱苦樸素,學會感恩和幫助他人。孫晨晨今年25歲,他告訴記者,受父親影響,從小學開始每逢捐款活動他都參加,高中畢業後,他選擇了當兵。有了收入後,他捐款的次數更加頻繁,有時候一個月拿到手2300元,捐了2000元。2015年底,他回了一趟邳州老家,給當地敬老院、民辦中學和一個貧困家庭各捐了500元,而在此前的幾個月,他參加鎮江的一個慈善活動時,已向婦聯捐了3000元……
也有人質疑老湯,為了做慈善自己吃苦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帶著妻子兒女?妻子孫華玲卻不以為然,反而很崇拜丈夫,“我也想幫助別人,但總是害羞,他在前頭,對我來説也是一種動力。”聽妻子這麼説,老湯沉默了一會兒,抹了把臉説,“比我們難的還有很多,我現在的條件能維持我最低的生活需求,剩下的多出來的就拿出來幫助別人。錢多就多給點,錢少就少給點。”
■推薦人:鎮江新區黨工委組織人事部宣傳科科長 彭鵬
最不起眼的他堅持做慈善
大約5年前,我聯繫了一位附近的師傅上門來收舊報紙、空紙箱,這是我與湯澤念的第一次見面。因為他的熱心、及時,以後的時間裏我們接觸越來越多,也漸漸熟悉了他的故事。
2014年春節前的某一天,才第一次到湯澤念的家裏,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不到30平方米的車庫裏住著他和他的母親、妻子、孩子,因為是小區的車庫,門前並沒有因為收來廢品的堆放顯得淩亂,反而在他的整理下清清爽爽。每次提到有領導要來慰問他,他都會説:“我這裡就不要來了,來了也沒地方坐,如果真的要來,那我明天就回徐州老家了,家裏沒人。”
在我們身邊對於像湯澤念這樣的人有一個通俗説法是“拾破爛的”,這多少帶些貶義的詞語放在這裡細細體味越覺高尚。一個在人群中最不起眼的湯澤念,做到了大部分人都無法堅持的奉獻,他的淳樸、熱心,相信是每一位接觸過他的人最深的感受。歲月不停向前,湯澤念的平凡也在繼續著,而他的高尚已經印刻在鎮江新區的大地。(通訊員 錢鋼 記者 王益 林清智/文 徐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