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育種夢” 田地裏大寫的小麥人生
未來網北京1月5日電(記者 楊佩穎)9月,整地、施肥、劃行、分區及佈置試驗;
10月,播種;冬春季,田間觀察記載、抗病鑒定及大田管理;初夏,授粉雜交、選擇材料;盛夏,分類收穫、晾曬;
7月,室內考種、室內選擇和試驗總結;
8月,試驗安排;接著又回到第二年9月份的整地……
45年,每天都在大田的忙碌中這樣度過,這就是小麥育種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輝的人生。近半世紀以來,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小麥。從2畝試驗地起步到千萬畝推廣生産,他用心播下希望的種子,用情呵護大地的豐收。
他選育的“西農979”,因凍害、抗倒伏、抗病害、早熟性、高穩産、高商品率等特性,累積推廣面積近億畝,累計增收小麥40億公斤,新增效益59.5億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王輝教授在即將成熟的小麥田裏調查研究。(圖片來源網絡)
把小麥當做自己的孩子
2014年6月的一個夜晚,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接著風雨交加。數千斤實驗小麥,還晾曬露天廣場上沒來得及收,使王輝教授心急如焚。
他不顧風雨奮不顧身的衝到廣場上,希望把小麥轉移,可是幾個人的力量根本不夠。看到此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級的13名同學紛紛趕來,在2個小時內將所有小麥全部轉移。
回想起那日的場景,西北農林大學的大學生張麗楠(化名)心有餘悸,他説,“那天的風雨真的不是一般的狂啊,王輝教授對小麥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
這樣的感受在王輝的四個女兒眼裏早就習以為常,她們對父親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你們是我的娃,小麥也是我的娃。”
1943年出生於陜西楊淩李臺鄉五星西魏店的王輝,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深切體會到了沒糧吃、餓肚子的滋味。
“立誓學農業科技,讓鄉親們不再餓肚子”,這個樸素的想法,讓王輝選擇了小麥人生,並且一走就是半輩子。
1964年,王輝考取了西北農學院農學系,1973年起跟隨我國一代育種大師趙洪璋拜師學藝。1977年,王輝便開始主持學校的小麥育種工作,“那個年代沒地、沒錢、沒設備,靠的就是一腔熱血。”在最初的育種過程中,整地、施肥、播種、管理、收穫都是王輝一身扛,有時甚至把家人都叫上一起幫他幹活。因為沒時間回家,妻子和四個女兒就把在實驗田裏的“義務勞動”當做是一家人團聚。
王輝説:“培育一個品種根培育一個孩子一樣,對待每個小麥品種的特徵特性的了解,類似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徵特性。”
有這工作的支撐,才覺得活得有意義
“一天不看見自己的麥子,我這心裏就不踏實”
1991年王輝的第一個小麥品種“西農84G6”誕生,推廣500多萬畝。他開始有了課題、經費,組建了自己的團隊。他帶領團隊採用常規優化育種方法,在優質、多抗的基礎上,圍繞大穗、小葉類型開展研究。
“西農1376” “西農979”“西農9718”等一個個小麥品種,在王輝的團隊中相繼誕生。歷經18年選育的小麥良種“西農979”,終於在2005年通過國審,被農業部推薦為國家優質小麥主推品種,成為繼“小偃6號”之後30年來,重振陜西小麥育種科研優勢的品種。
而種子的推廣也面臨諸多困難,為推介良種,王輝曾背起種子,擠汽車趕火車,西走寶雞,東到渭南,找當地的種子站、種子公司介紹自己的麥種,一次為等一個縣農業局分管種子的副局長,而放棄早餐或午餐時間,但見了也只是寒暄一兩句話,收效並不理想。
但是王輝並沒有放棄,通過考察,大膽創新,他決定將“西農979”的陜西區域種子生産經營權授予公司運營。這一決定也使得王輝成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良種科技成果轉化市場推廣第一人,終於讓良種真正進入市場,走入生産領域。
目前他培育的西農235、西農585等新品種正在進行區域實驗和國家審定。因早年不規律的飲食和辛苦勞作,讓他患上了嚴重的糖尿病,每天需要打四次胰島素。別人退休又是養生又是旅遊,但在王輝看來,不幹工作似乎就覺得缺了啥一樣,有這工作的支撐,才覺得活得有意義,活得才有信心。
別人眼中的王輝: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如今已經退休多年的王輝依然堅持活躍在育種一線。他説“我就感到自己的心願沒完全實現,總感到沒有選育出了一個的的確確符合我心裏面想像的新品種性狀要求。”對育種的熱愛和對小麥品種的高要求成了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根本就不管家,他一心光在他地裏頭幹。” 和王輝結婚40餘年的馬桂霞,給他打了一輩子的下手,在馬桂霞眼裏,王輝就不是一個好丈夫,也不是一個好父親,但是為了丈夫的事業,妻子一直默默的支持他。什麼揚花、授粉、雜交、接病、千粒重、穗粒數等等小麥育種上的專業術語,在馬桂霞這個初中數學老師的口中已是如數家珍,卻從沒享受過和丈夫散一次步的浪漫。
王輝説:“育種是一個不斷逐夢的過程,在優中選優,永遠沒有終點,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吳普特印象中,“王輝是淡泊名利,求實創新,在我的印象當中他幾乎沒有休息日。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種精神很感動我。”
“無論走到哪,實驗記錄本總是像寶貝一樣不離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的趙普慶對未來網(公眾號lovek618)記者説道,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一次王輝老師的實驗記錄本找不到了,全院的師生都幫他找。找到後,王輝老師激動地説,“多少年的心血都在這裡,它比我的命還珍貴!”
在西農學子眼中,王輝是學校的名人,他的精神感動著一代代西農人,更是西農學子爭相學習的榜樣。2012年度王輝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
“育種週期長,想出成果很不容易,不能急功近利,得持之以恒。”趙普慶曾接受過王輝老師的指導,他説,王輝老師工作嚴謹、敬業,王輝老師能獲得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對育種研究者來説是非常大的鼓舞。
“他做人非常低調,工作認真,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的奉獻。常常在田裏一待就是幾個月,平時在學校裏也很少見到他。”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黨委書記惠安堂印象中的王輝,惠安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王輝的奉獻精神值得當代大學生和科研工作者們學習,學校將於近期安排部署王輝同志學習專題教育活動,用他的感人事跡、光輝形象和崇高精神鼓舞師生、引領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