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治理能力現代化再上新臺階 自信應對洪魔旱魃

2016-01-09 18:00:56|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治國理政新實踐)破解水挑戰 共築水安全

  ——我國水治理能力現代化再上新臺階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記者于文靜、林暉)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態之基。解決好水資源問題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保障國家水安全發表重要論述,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

  新理念帶來新變化。我國圍繞洪水、缺水、水污染、水生態破壞等問題,大力治水興水,推動水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惠及民生福祉奠定基礎。

  科學決策 有效應對洪魔旱魃

  2015年7月,浙江三門縣海潤街道葉家村安置點燈火通明。在第9號強颱風“燦鴻”登陸之際,賴紅兵和他的幾名四川工友在村幹部勸説下,離開平日居住的工棚,在這裡度過了幾個不眠之夜。

  “以前從沒經歷過颱風,只在電視中看過。”賴紅兵説,這裡有速食麵、礦泉水、點心,還有村幹部細心的照顧,大家都覺得挺安心。

  提前發佈災害預警、超百萬人安全轉移、搶險人員嚴陣以待……有效應對背後,彰顯出我國防汛救災體系不斷走向成熟的新飛躍。

  水是文明之源,然而水太多、水太少對於人類都不是福音。由於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乾旱與洪澇,仿佛一枚硬幣的兩面,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

  “十二五”期間,長江、黃河、海河、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水頻發,1600余條中小河流水位超警,34個颱風登陸;西南三年大旱,長江中下游及東北、華北和黃淮部分地區發生嚴重夏伏旱,全國農作物因旱受災面積7.4億畝……

  驅除洪魔旱魃,離不開減災能力躍升。近五年來,四川亭子口、江西峽江等水利樞紐及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遼寧大伙房輸水二期等水利工程基本建成,為削峰攔洪、應急調水提供有力硬體支撐。

  同時,防汛抗旱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日益完善。山洪災害防治、洪水風險圖編制、抗旱規劃、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深入推進,物資儲備增加,救災隊伍擴大。面對旱澇,我們有了更多的底氣和自信。

  以人為本 “民生之水”實現“共享”發展

  “現在只要打開水龍頭,在家就能喝上乾淨水。”75歲的乃買提·毛拉説。去年秋季,在新疆阿瓦提縣拜什艾日克鎮,飲水安全工程使乃買提所在村的上千人徹底結束喝“澇壩”水的歷史。

  在缺水百姓眼中,能喝上乾淨水是最大的民生。“十二五”期間,我國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建設任務,2.98億農村居民和4150萬農村學校師生喝上安全水,實現了政府的莊嚴承諾。血吸蟲疫區、砷病區、涉水重病區以及長期飲用苦鹹水等飲水安全問題解決,中重度氟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

  “去年比往年旱,但我不擔心莊稼減産。因為滿拉水庫的水直接通到田地,天旱也‘渴不著’青稞。”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嘎蓋村村民旺堆很高興,滿拉灌區工程使147個行政村的農田不再“望天收”。

  “十二五”以來,我國大興農田水利,切實補短板。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50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8億畝,凈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9000多萬畝,有力支持了糧食生産和農民增收。

  小水電為3億多農村人口帶來光明,促進造血式扶貧。“十二五”以來,我國新增農村水電裝機超過130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相當於3個三峽電站。832個特困縣中,192個縣納入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範圍,198個縣開展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小水電點亮山村,農民從砍柴燒柴中解脫出來,通過打工、發展特色産業,開啟新生活。

  以水定産、以水定城:做大做強綠色“水”文章

  今冬在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褚宋村,一些地塊種了小麥,另一些地塊卻空著。海興地下水超採嚴重,種植高耗水小麥産量不高。近年來,政府每畝地補貼農民500元,全縣有2.1萬畝農地只種植玉米、棉花等一年一熟農作物,“一季休耕、一季雨養”。

  “水資源是經濟發展的約束性、先導性、控制性要素。長期以來,我國用水方式比較粗放,水資源短缺和用水浪費並存,生態脆弱和開發過度並存,污染治理和超標排放並存。”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必須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發揮水資源管理紅線的倒逼機制,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佈局優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

  “十二五”以來,我國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基本覆蓋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各省區市建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長負責制。

  以水定産、以水定城。五年來,全國共開展120多項規劃水資源論證,核減水量近4億立方米;對北京新機場等1萬多個建設項目進行水資源論證,核減水量近40億立方米;對超過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項目,限批水量近10億立方米。

  既要開源,更重節流。全國建成100個全國節水型社會試點,農業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工業實施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升級改造,生活服務業加快供水管網改造,推廣節水器具。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通過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科學調度、水源置換等措施,水生態和水環境不斷改善。黃河干流連續16年不斷流,引江濟太、引黃入冀、扎龍濕地補水有效保障生態安全,河北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試點成效初顯。

  2014年度考核結果顯示,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新疆除外)用水總量為6095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近89億立方米;相比201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1.9%,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0提高到0.53;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67.9%,比上年提高4.9%。

  提速重大工程建設 構建利長遠的水安全新格局

  “一碗油換不來一碗水”,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人均的6%,十年九旱……“隴中苦瘠甲天下”,缺水是最主要的瓶頸,引洮河之水是隴原人半個多世紀的夢想。5個多月前,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開工,將惠及甘肅11個貧困縣420萬人。

  “你不知道我們有多盼洮河水!”在開工現場,馬河鎮清泉村張鳳岐説,村裏只有村名帶水,吃水要靠房前水窖收集的雨水,村民飲水、優質蘋果産業發展都盼水。

  引洮二期工程是我國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2014年5月,我國明確加快建設一批全局性、戰略性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可新增城鄉供水能力800億立方米,新增農業節水能力260億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積7800多萬畝,並且增加有效投資需求、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目前,85項重大水利工程已經開工,在建工程投資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汪安南表示,工程建設突出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制定出臺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營的政策措施,完善投資補助、財政貼息、價格機制等扶持政策,並選擇了12個項目開展國家層面聯繫的試點。

  生態方面,把環境保護作為項目論證決策的重要前提。深入論證河流與湖泊、濕地的生態關係,充分考慮左右岸、上下游的生態關係,滿足河流生態基流和生物生境的基本要求,及時調整工程設計和參數,落實項目環境保護投資和任務,嚴格開展環評驗收和後評估,維護生態安全。

  深化重點改革 激活大國治水內生動力

  多年來,缺水造成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很多項目難以上馬。通過水權轉讓找水是當地“憋”出來的辦法。

  鄂爾多斯能化榮信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國有煤化工企業。2006年,企業繳納了9065萬元節水改造資金,用於農田水利工程節水改造,並獲得了25年平均每年600萬方黃河水使用權,水權轉讓滿足了企業的發展需求。

  目前,內蒙古水權收儲轉讓中心的框架已經建好,交易細則正在完善,對於閒置和結余水權將有處置辦法。

  長期以來,由於水利的公益性,水利發展主要靠國家投入,市場的動力不足。對此,我國深化水利重點領域改革,激發內生動力,促進政府、市場兩手發力。

  ——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支持水利建設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水價改革方面,把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作為重要突破口,全面推行城鎮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

  ——水權水市場建設方面,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建立完善水權交易平臺,鼓勵和引導地區間、用水戶間開展水權交易,積極培育水市場。

  ——創新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方面,深化國有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産權制度改革。

  通過深化改革,大國治水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粗放用水方式向高效用水方式轉變,從過度開發水資源向主動保護水資源轉變……我國治水思路日臻完善,綠色發展理念不斷融入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的各領域。

  陳雷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將積極踐行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加快建設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節水型社會,系統整治江河、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科技創新,著力構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