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又核試 美國對朝“戰略忍耐”政策挨批
朝鮮6日宣稱成功試爆“氫彈”後,一些美國媒體和分析師指出,這是貝拉克·奧巴馬政府對朝“戰略忍耐”政策的失敗。甚至有觀點認為,奧巴馬政府在朝核問題上“不作為”,既不願意與朝鮮對話,也沒有真正花力氣制裁,放任朝鮮發展核武。
奧巴馬上任後把促進核裁軍列為對外政策目標之一,高談建立“無核世界”。他同年12月領取諾貝爾和平獎時,宣佈阻止核擴散是“當務之急”,把伊朗核問題與朝核問題相提並論。只是,美國積極致力於解決伊朗核問題,終於促成去年7月達成全面協議,而對與伊朗核問題並列為核不擴散機制兩大挑戰之一的朝核問題,奧巴馬政府卻沒有、也不願意投入那麼多資源,7年來一直“戰略忍耐”。
所謂“戰略忍耐”,就是不理睬朝鮮,拒絕與朝鮮對話,繼續制裁,除非朝鮮先就棄核採取有意義的措施,展現誠意。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麥艾文(埃文·梅代羅斯)曾解釋説,奧巴馬政府的對朝戰略就是“拉緊絞索”,打破以往朝鮮用核武吸引國際關注、爭取放鬆制裁的循環。
然而,朝鮮迄今在奧巴馬任期內已經進行了三次核子試驗。《華盛頓郵報》6日報道,這重新引發美國國內對“戰略忍耐”政策的擔憂。一些共和黨人趁機批評奧巴馬領導的民主黨政府“軟弱”,被朝鮮“利用”。還有聲音認為,奧巴馬在任期最後兩年優先解決伊朗核問題,是因為它比朝核問題容易,可以留下“政績”。
白宮發言人喬希·歐內斯特反駁這些政治對手的指責,稱現行對朝政策令朝鮮“更孤立”,但他同時承認,朝鮮核子試驗顯示,“我們的確沒有實現我們的目標”。
【“對話總比無所作為好”】
即便是一些曾在奧巴馬政府供職的官員,也認為美國堅持不與朝鮮對話是有問題的。奧巴馬政府首任對朝政策特別代表、本月3日病逝的斯蒂芬·博斯沃思近年來表示,既然美國願意與伊朗、古巴和緬甸對話,與朝鮮對話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博斯沃思與曾參與比爾·克林頓政府對朝談判的羅伯特·L·加盧奇2013年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説:“無論新的對話可能會包含什麼風險,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按照文章的説法,美國拒絕對話,朝鮮只會繼續發揮並擴大核武庫。
“戰略忍耐無異於默許,”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羅伯特·利特瓦克6日説,“它與奧巴馬政府在伊朗核問題上投入的努力和創造力形成鮮明對比。”
自由派學者批判奧巴馬政府拒絕對話,保守派學者則認為美國對朝鮮還不夠狠。
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東北亞項目高級研究員布魯斯·克林納説,白宮認定朝鮮已經受到更嚴厲的制裁,但事實並非如此。奧巴馬政府並沒有充分執行美國法律,針對的朝鮮實體數量還不及美國對緬甸、古巴、伊朗和津巴布韋等國的制裁。
【只會“把問題拋給中國”】
日本共同社編輯委員太田昌克6日在題為《應探尋反轉朝鮮核危機的戰略》的評論中説,奧巴馬上任不久,朝鮮于2009年5月進行了第二次核子試驗,或許是為檢驗奧巴馬所説“即使是敵人也要伸出援手”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心話。結果,奧巴馬政府態度驟然強硬,轉而採取“戰略忍耐”,同時維持和加強制裁,把問題拋給中國。
評論提到,負責對朝政策的前日本政府高官曾説:“美國只會説‘應該由中國切實控制朝鮮’。美國明知道中國能力(對朝影響力)有限,不知道美國自己是不是沒有進行處理的能力和想法,一直説著同樣的話。”
美國長期觀察朝鮮事務的律師、博客作家喬舒亞·斯坦頓同樣認為,奧巴馬政府是因為害怕發生危機、害怕看到壞消息,才決定什麼都不做。“戰略忍耐”政策的背後,其實什麼政策都沒有。
太田説,從朝鮮首次核子試驗到宣佈氫彈試驗,這十年對日本、美國、韓國來説意味著現有危機一步步加劇和實際威脅增大。失去的十年過於沉重。應該考慮把重點放在讓朝鮮立即停止核開發與阻止核擴散的外交交涉,摸索反轉危機的“清零”戰略。
美國軍控協會執行主任達理爾·金博爾認為,對奧巴馬而言,接下來需要作出一個困難的政治選擇,就是“無條件”重啟中斷已久的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美國先前拒絕重回六方會談,要求朝鮮首先兌現棄核承諾,卻積極推進伊朗核問題多邊談判。
“布什政府和奧巴馬政府都錯失了控制朝鮮核和導彈項目的機會,”金博爾説,“現在,現實主義要求美國對朝戰略作出調整。”(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