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江風益:“發光”自己 照亮世界

2016-02-01 13:16:35|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鄧晨曦

  原標題: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江風益:“發光”自己 照亮世界

  29年前,在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發光專業就讀研究生的江風益有一個“發光夢”——為人類發展新光源。

  29年後,成為南昌大學教授的江風益在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榮譽證書。他所率團隊研發出的“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體”在全球範圍內成為一種新光源。江風益也實現了用中國創新照亮世界的“發光夢”。

  作為科學家:需實事求是科學容不得半點虛假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而江風益團隊所研發的“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體”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中唯一的一等獎。該項目公開發明專利150項,其中已授權的有68項,大大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半導體學科的發展。

  在南昌大學校園裏一座五層老建築中,坐落著具有世界一流實驗設備的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但在1993年時,那只是江風益靠60萬元學校貸款籌備的發光材料製備實驗室。在科研的起始階段,江風益在“一窮二白”的局面下,不得不面對“資金短缺”、“人才流失”等諸多問題,其他大學甚至國外研究所也曾向他拋出“有優越研究條件、豐厚年薪工作”的橄欖枝,然而江風益毅然選擇堅守,甚至一度辭去行政職務,夜以繼日地做實驗。2000年,在1200多次的試驗後,江風益的團隊終於成功研發出藍光LED外延材料和藍光二極體。

  2003年開始,江風益走上專攻硅襯底LED的創新之路,並在3000多次的試驗後,于2006年成功研製出硅襯底藍光二極體材料及器件,破解了LED産業發展中的世界難題。之後,江風益及其團隊推動研究成果産業化,成為産學研合作、科研成果轉化的成功典範。

  從事研發工作十多年來,江風益所領導的團隊遇到了無數困難,但是他們披荊斬棘,最後大獲成功。江風益説,在科研道路上,無法預知前路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唯有保持信心,艱苦奮鬥,實事求是走好每一步,方能有所突破。江風益也強調,“科學容不得半點虛假。做好科研也需有自己的思路,需要敢於創新。”

  作為共産黨員:有責任有義務為黨和人民多做點有益的事

  江風益出生於江西余幹縣一個農民家庭,從吉林大學本科畢業後,熱愛家鄉的他放棄了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的機會,回到當時的江西工業大學(南昌大學前身)任教。1987年,他前往中科院長春物理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學位,畢業後沒有選擇繼續讀博或留在研究所工作,仍然義無返顧地回到了家鄉。

  在紅色土地上出生、成長的江風益血脈裏也流淌著紅色基因,父母都是共産黨員,他也成長為一名黨員。江風益説,紅色革命精神與科學精神有著相通之處,他在科研工作上的成功也源於紅色精神的激勵。

  “我曾赴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習,深入了解和學習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的井岡山革命精神與科學精神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科研之路不是平坦的康莊大道,必須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從事科研工作必須勇於創新,因而必須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科研的成功不能依靠一個人,而要依靠整個團隊,因而必須依靠群眾,最後勇於勝利。”江風益説。

  科研的道路充滿艱難險阻,而江風益卻甘之如飴,一往無前。江風益説,“我是農家子弟,家境貧寒,在黨和人民的幫助下我才上了大學。沒有黨的教育,沒有黨的支持,就沒有我的今天。作為一名共産黨員,我有責任有義務為黨和人民多做點有益的事。”

  作為教師:希望做一個“發光的材料”照亮學術道路上的後來人

  從1984年開始,江風益從教研室的助教成長為教授,如今也是帶領50多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一同奮鬥的博士生導師。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江風益在科研上對他們嚴要求、嚴把關,而在生活上對他們關懷備至,愛護有加。

  每週一至週五的下午,江風益總會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帶領學生舉行科研討論會,給他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在爭取到課題後,江風益總是都分給年輕教師,讓他們當課題組組長,練膽子,長經驗;發表論文時,江風益也總是將學生的名字放在自己名字的前面……

  希望通過科研為世界帶來光明,江風益也希望自己能做一個“發光的材料”照亮科研道路上的後來人。江風益説,看到自己的學生取得成績,比自己取得成績還要高興。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科研事業後繼有人。

  江風益也常常給學生和其他年輕科技人員許多告誡。“創新的機會有很多,但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好好珍惜大學校園的生活,努力掌握好理論知識,同時鍛鍊好動手能力,為將來進行科研打下堅實基礎,為科技引領時代發展貢獻力量。”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