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體味獲得感】馱煤河的早晨

2016-02-10 09:31:45|來源:光明網|編輯:鄧晨曦

  【新春走基層·體味獲得感】

  2月7日,除夕清晨,靜靜流過貴州黔西城東的馱煤河,籠罩在如煙的薄霧裏,綠水盪漾、河岸寬闊。零星傳來的鞭炮聲,喚醒了馱煤河。

  馱煤河的早晨

  剛剛竣工的馱煤河小區二期工程。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攝

  河畔的馱煤河生態移民小區也醒來了,早起的人們清掃著昨晚的鞭炮屑,早班的公交車已經開到。41歲的劉躍先一家,一夜未眠。前一天她剛搬進了這裡的新家。“孩子們高興地跳了一夜,這會兒都累了。”望著熟睡的3個孩子,劉躍先臉上挂著笑容。劉躍先的新家有118平方米,三室兩廳,現代的廚衛、嶄新的傢具。“春節前,縣裏送來了取暖桌、毛毯和電飯鍋,這是我這輩子過得最暖的一個冬天。”

  劉躍先原先住在距離縣城40多公里的大元村。那裏山高坡陡,石漠化嚴重,生産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因為不通汽車,從鎮上要乘一個多小時的摩托車才能到達。“以前都是住了兩輩人的土墻房,屋頂漏著臉盆大的窟窿,一到冬天孩子們手腳臉全是凍瘡。我總想:要是能蓋個磚房該多好。”可劉躍先做夢也沒想到,如今她住上了連城裏人都羨慕的現代化小高層。“脫貧易地搬遷,國家給我們家補貼了8萬元,親戚又湊了4萬元,真是蓋磚房都不夠的錢買下了城裏的洋樓。”不過加上裝修費用,七八萬元的支出對這個沒有積蓄的貧困家庭還是一個很大的數目。“我姊妹多,她們日子過得都挺不錯,能幫我。因為孩子多,這些年攢點錢都供他們上學了。好在老大就要大學畢業了,要是我還不起,孩子們還吧。”

  問起男主人,劉躍先説:“他一早就去附近的工地幹活了。”丈夫黎正林今年42歲,是名泥水工。搬到城裏,他的活路比在村裏多了很多。“這些年他太辛苦了,腰都累彎了,看起來比我還矮。”説起丈夫,劉躍先滿臉憐愛,“苦是苦,可他再不像以前那樣總皺眉了,孩子們高興,我也高興,這好日子有盼頭啊。”

  看到盼頭的還有黔西縣2527戶生態移民。從2013年起,這個縣先後投資2億多元在縣城和中心鄉鎮建起了馱煤河等3個脫貧移民搬遷點,使10800名貧困群眾實現了易地搬遷、集中安置、精準脫貧。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有些地方幾乎沒有平坦的耕地,僅有的坡地也十分瘠薄,石漠化嚴重,“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突出。今年1月的貴州省“兩會”上,省長孫志剛承諾:2016年全省將投資200億元,易地安置貧困人口30萬。“十三五”期間,貴州將把位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65個縣的142萬貧困群眾搬出深山和石山,在中小城鎮附近實行有序安置,就近解決他們的生計,拔掉窮根、徹底脫貧。

  在黔西縣,雖然貧困戶異地搬遷每人都能得到1.5萬元到2萬元的補貼。但一個五口之家要住上100平方米的樓房還需要自己拿出1萬到3萬元,如果加上簡單裝修,對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的貧困家庭還是巨大的負擔。能否讓絕大多數貧困戶移民搬遷實現“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的目標呢?

  走進馱煤河小區的胡玉文家,屋裏雖然沒有裝修,但墻面和地面都經過了處理,放著縣裏送的取暖桌和簡單的傢具,乾淨溫馨。馱煤河小區的開發商——山城生態移民城總經理王清江告訴記者,考慮到貧困戶可能無力裝修,如果在政府補貼房款後,貧困戶仍然拿不出差額,就由公司擔保,幫做無息或者低息貸款。

  57歲的胡玉文原先住在深山的洪湖村,一家人一年的收入都靠那3000多斤苞谷,生活十分困難。“向信用社貸了2萬塊,加上政府的補貼,我就買下了這個104平方米的新家。兒子在小區當上了保安,每月收入2000多。這不,到了縣城、有了工作,兒子也説上了媳婦。”胡玉文高興地説。一旁的王清江告訴記者,馱煤河小區的物業除少數管理人員外,都聘用小區裏的困難群眾。小區配套的菜市場、超市也將在春節後投入使用,屆時新業主們就能在家門口就業。

  “扶貧辦教我種果樹的技術,苗木也都是免費送的。等開春了,我就把老家那3畝田都種上果樹,隔三岔五回去管管,也能有些收入。”胡玉文説起未來的生活信心滿滿,“村裏的鄉親都誇我政策看得準,這下可搬對了!他們也都等著今年的政策搬遷哩!”黔西縣生態移民局副局長呂崇榮介紹,今年黔西縣將再建7個移民安置點,易地搬遷2077戶。整個“十三五”期間將有4萬多貧困群眾搬出大山。他們還與扶貧辦等一起對遷出的貧困群眾進行分類培訓和幫扶就業,讓大家不僅搬得出,還要能過上現代生活。

  “今年春節,我們全局20多號人都要加班啦。”呂崇榮説,為了能讓今年的扶貧搬遷工作更加精準有效,他們制定了詳盡的識別辦法,分成6個小組,趁著春節外出務工群眾返鄉的時機,到全縣各地的偏遠貧困村寨摸排、了解和收集群眾脫貧搬遷的困難和意願,努力讓每位易地搬遷的群眾都能滿意。

  中午將至,陽光把馱煤河曬得火熱,河畔的景致看得更加清晰。不遠處正在施工的成貴高鐵黔西站已見雛形,再過兩年從這裡坐上動車,半小時到貴陽,兩個多小時就能到成都,一個以高鐵站為中心的多功能新城正在形成。馱煤河的新居民們也將告別他們熟悉的生活方式,漸漸跟上城市的節奏和高鐵的速度,他們的新家正在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未來5年,在貴州精準脫貧632萬人的決戰中,將有超過百萬的貧困群眾像馱煤河小區的人們一樣,走出貧困,擁抱美好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周立文 呂慎)

  [責任編輯:孫宗鶴]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