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農村年味兒的變與不變:形式創新 喜慶依舊

2016-02-14 14:58:41|來源:新華網|編輯:谷士欣

  新華網北京2月14日電(記者 李志強)月是故鄉明,情是家鄉濃。每到中華民族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喜慶節日——春節到來之際,只要時間允許,哪怕再遠再累,遠離親人的遊子們也要回家過年。春節,是中國最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節日,儘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這一節日在一些城市漸漸地失去了原有的韻味,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已延續數千年的春節文化仍彰顯著它的強大生命力。

  春節期間,記者回鄉見證了農村年味兒的新變化,也深深地感受到:無論形式如何隨時代變化,過年的內涵沒有變,那份鄉愁依舊,喜慶依舊。

  網購年貨的多了, 用手機發壓歲錢紅包的多了

  “叔叔,現在我們也學會像你們城裏人一樣,網購年貨了。這不,我的新衣服、掛曆、吃的、喝的很多都是在網上買的。自從快遞下鄉後,我們這的網購越來越多了。網購不再是城裏人的專利了。嘿嘿!”12歲的初一學生李佳斌一邊把小手放在眼上做鬼臉,一邊笑著對記者説道。

  四年前記者返鄉過年,在河北魏縣北皋鎮的集市上,曾看到很多村民集體趕集買年貨。而今年再去探訪,發現人少了很多。“往年每到農曆臘月中下旬,趕集一條街人山人海,街道兩邊都是擺攤的,成為農村春節前最有年味兒的地方。而如今,趕集購物的人越來越少了,大夥兒都學會網購了。拿著手機,動動手指,幾天后就送貨上門,很方便啊!”鄰居王大媽對記者説道。

  人未出發,年貨到家。網購年貨已然成為廣大農村地區流行的生活方式。阿裡巴巴日前發佈的首份“中國年貨大數據報告”顯示,1月17日到1月21日阿裏年貨節期間,消費者共買走21億件年貨商品,其中,15%的訂單來自農村。報告顯示,農村的消費群體呈現更加年輕化的結構,95後成為農村網購新勢力。全國超過12000個農村淘寶服務站參加了阿裏年貨節,農村消費比平時增長331%。

  記者走訪還發現,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老人給晚輩發壓歲錢開始用微信或支付寶發紅包了。“奶奶,今年壓歲錢我不要現金了。給我微信發個紅包吧。”三歲的孫兒李小明笑著對奶奶説。“你瞧,這孩子多調皮。沒辦法,我還得趕緊學會用微信發紅包。”60歲的張奶奶告訴記者,她年前剛買了一部智慧手機,讓兒子教她怎麼發紅包。“以前都是給現金,現在都是發紅包了。即便晚輩們沒回來過年,這紅包照舊也少不了。”

  開車串親戚的多了,騎車的少了

  在農村,走親戚拜年是過年一大習俗。記者在北皋鎮沙窩村村口看到,大年初一上午起,鄉親們開始拜訪同學、朋友,初二開始走親戚。浩浩蕩蕩的汽車隊伍行駛在本就不很寬闊的道路上,騎電動車、自行車走親戚的越來越少了。

  車牌來自全國各地,除了本地的冀D車牌外,還有懸挂北京、天津、瀋陽、長春等地號牌的小轎車,這些車輛都是外出經商務工人員在當地購買的。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幹部對記者表示,隨著老百姓的經濟條件不斷提高,汽車逐步取代了自行車、摩托車等傳統交通工具。近幾年來,村裏道路變寬了,柏油馬路增多了,村裏買車的人越來越多。

  磕頭拜年仍在繼續

  在河北南部的廣大農村地區,至今保留著磕頭拜年的傳統。初一淩晨三點,整個家族齊聚一起,列隊給已故的親人牌位磕頭,然後分隊串門,給在世的長輩們一一磕頭拜年。

  今年75歲的李大爺告訴記者,他去過很多地方,據他調查,位於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的廣大農村地區至今流行磕頭拜年。其歷史悠久,少説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談起這種傳統過年習俗,沙窩村村民李慶剛説:“其實挺有意思的,晚輩必須給長輩磕頭。大家按輩分成群結隊,有時候一個隊伍能有一二十個人,挨家串。女孩是免禮的,新過門的媳婦會在嫂嫂的引領下同族間挨家認門磕頭。”

  給祖先的靈位磕,給家族的長輩磕,給同村其他長輩磕……關於磕頭拜年,長期以來都存在著存廢之爭。有人認為是封建陋習,有人認為是感恩之情的表達。有民俗專家認為,在重大節日裏,給老人下跪行跪拜之禮,與尊嚴無關,這是對根的崇拜,對祖宗的緬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優秀傳統。

  記者手記:過年的內涵不變,年味兒就不會淡去

  習俗,不管堅守還是改變,不管是傳承還是創新,只要內涵還在,都值得慶倖和欣慰。無論是面對面的磕頭拜年、作輯拜年,還是遠隔千里的電話拜年、短信拜年,亦或用手機發紅包拜年,形式總在世代傳承中不斷創新,但只要過年的親情、團聚、和睦、讓鄉愁得到慰藉的內涵沒有變,濃濃的年味兒也就不會變。

  有情有愛有團聚,我們對年才有期冀。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