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振興東北需要政策,也需要人才

2016-02-15 19:21:37|來源:新華網|編輯:杜軍帥

  新華網鞍山2月15日電(記者張立紅 李潔瓊)每年大年初二,在各地學習、工作、定居的家人都會陸續回到遼寧老家“聚一聚”,年味兒在這一天特別濃。

  春節總伴隨著歡聲笑語,但談笑間,還是能夠感覺到老家的親人們有難言之隱,他們怕下崗,因為已經有人連續數月沒領到工資了。

  2015年各地經濟發展“成績單”相繼出爐。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份2015年GDP增速分別為6.5%、5.7%和3%。其中,作為“共和國長子”的遼寧省,2015年經濟增速更是創下了近23年來最低記錄。

  遼寧省省長陳求發日前表示,2015年是新世紀以來遼寧省經濟形勢最為嚴峻複雜的一年。遼寧經濟下滑的原因,主要是投資和工業出現困難。

  中國其他地區經濟結構正在變得更加平衡,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現在已超過製造業。相比之下,東北則過度依賴投資和製造業,而現有的低端製造業産能早已過剩,已經進入技術淘汰極端。在如此背景下,去産能成為當務之急。

  “廠子現在養著一大批人,卻沒什麼活兒幹,過完年企業去産能是肯定的,這意味著將有一大批人會下崗,不知道我會不會不幸地成為其中一員。”李晨是鞍鋼某下屬企業的一名會計,對於未來他不無擔憂地説。像李晨這樣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大學畢業,選擇留在家鄉,聽從長輩的安排,進入挺有“面子”的大型國企,而實際工資卻不到三千。

  對很多沒有經歷過90年代“下崗潮”的年輕一代來説,或許下崗並不是事兒,然而那些過來人在二十年後提起來依然心有餘悸。“幸好我今年到日子退休了,眼看廠子裏生産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我就上火,生怕臨退休再遇到一次下崗。”劉平是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遼寧一家國企做工程師。90年代國企改革,大批企業倒閉,他成為數以萬計下崗職工中的一員。根據當年的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當時東北城鎮失業率達7%以上,包括國企下崗職工共約14萬人。

  劉平下崗後通過“走後門”在一家中德合資企業找到了工作,他認為自己是他們那批下崗職工中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並非所有人都像他那樣在下崗後能夠通過“關係”再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很多人就真的失業了,大學畢業的去蹬三輪養家糊口的人很多啊。”

  在東北,老舊的計劃經濟習慣已經根深蒂固,造就了全中國最講求人情關係的社會,找工作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關係。這也成為促使年輕人主動或被動離開東北更重要的原因。

  “找個正經體面工作很難啊,沒關係根本進不去。”賈英中專畢業留在老家。沒有“關係”的她曾試著自己找工作,結果一無所獲,索性最後結婚生子,成了一名全職太太。

  很多年輕人寧願做“北漂”,也不願回到這片肥沃的黑土地。“我是學計算機的,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我可以去公司搞開發,也可以自主創業,只要努力,機會有的是。但是在這裡,什麼都靠關係,況且實在是沒有適合我的工作崗位,根本無法實現我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劉平的兒子重點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北京。他的同學中有出國的,更多則留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只有極少數一部分留在家鄉工作。

  近幾年,東北經濟下滑嚴重,但是並非沒有轉變的機會。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旨在通過“優化産業結構,建立現代産業體系”“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全面振興創造條件”“積極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等舉措振興東北老工業。

  歲末年初中央公佈了這個支持東北地區的新“振興”戰略,或多或少讓數月發不出工資而擔憂的老國企員工能安心過個新年。

  然而振興東北需要政策,也需要人才。

  東北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年輕人卻在大量出走。據統計,東北三省每年凈流出的人口約為200萬人。

  年過初六,家裏的大多數成員又一次滿懷深情與留戀地離開了這片肥沃的黑土地,在異國他鄉各自追逐自己的夢想。何時那些背井離鄉的青年們的夢才能與東北夢重合?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