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莫迪能實現"印度製造" 但或許永遠趕不上中國
“印度製造”是莫迪2015年9月提出的重大施政項目。(資料圖來源:歐新社)
原標題:外媒:莫迪能實現“印度製造” 但或許永遠趕不上中國
中國日報網2月16日電(嚴玉潔) 印度總理倫德拉•莫迪近日誓言重振“印度製造”,將該國發展為一個中國式的全球製造和出口大國。據美國全球財經新聞“Quartz”印度版網站2月15日報道,人們常常會問,印度能夠從中國的成功經驗中學到什麼?但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現代國情,是印度模倣不了的。印度或許永遠都趕不上中國。
歷史上,中國在幾千年裏一直是中央集團的帝國,絕大多數人口是漢族。而印度大部分時候是由多個敵對的君主國組成,民族、語言、宗教和種姓都有較大差異。中國有天命觀、有歷史和延續性,中國的民族主義是統一。而某些印度的民族主義卻是分裂。
中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舉國齊心。而印度自1991年以來的改革一直是缺乏熱情的,且沒有多少政治信念。最終自然對兩國經濟産生了不同影響,中國迅速成為了一個全球大國。
中國在國家層面表現優秀,印度政府則表現不佳。中國吸引了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開設新工廠創造了更多工作崗位。而印度吸引的是對現有公司的組合投資。
中國還通過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投入大規模的資源實現了發展,印度則做不了這些。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大規模生産和非常高效的生産率似乎一直是東亞的專利,印度在這方面差得太遠。
中國工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內心更知足,似乎更願意接受重復的車間工作。而印度年輕人則更傾向於接受訓練成為白領,儘管製造業的報酬更豐厚。據信印度人願意削減50%的收入,只為從藍領或棕領變成白領。在印度,這種偏好可能與種姓和地位相關聯,不僅如此,這樣做可以提高在婚姻市場的成功率。類似的,年輕的中國婦女願意背井離鄉,住在工廠附近的宿舍裏。而印度婦女則傾向於住在家裏,乘坐公共汽車去上班。後者更慢、成本更高、效率更低,導致了較高的曠工率。
新加坡已故領導人李光耀曾在數年前指出:“印度人在説的時候中國人在做。”這或許可以解釋中印兩國的差距。